
对他人过度警觉的敌视引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杜克大学主持的一项新的研究说道。涉及1299名儿童和父母的一项为期4年的纵向研究发现,在世界各地9个国家12个不同文化群体中该模式都是成立的。
?xml:namespace>
根据这项研究,这一模式在某些文化中比其他的更为常见,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有些文化存在比其他文化更具有侵略行为的问题。
调查结果认为,不仅仅是处理在个体攻击行为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大规模、长期跨组的冲突如阿以冲突和美国种族冲突。
“我们的研究确定了导致孩子暴力犯罪的主要心理过程,”杜克大学儿童和家庭政策中心主任,该研究的主要作者Kenneth A. Dodge说道。
“当一个孩子认为他或她被别人威胁,并将这归因于其他人表现为敌对意图,那么这孩子很可能出现攻击行为。这项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地12个文化群体中的任何一个,这种模式都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的研究还表明,不同的文化倾向将儿童培养成防守这种方式,而这些差异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文化比其他文化使得孩子的行为更具有攻击性,”Dodge说。“它指出我们需要改变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使他们变得更加友好、更加宽容、更少防守。这样就会使我们的孩子们变得不那么具有攻击性,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平。”
参与研究者分别来自中国济南、哥伦比亚麦德林、意大利那不勒斯、意大利罗马、约旦扎尔卡、肯尼亚基苏木罗族、菲律宾马尼拉;瑞典特罗尔海坦/维纳什堡、泰国清迈和美国(包括非洲裔美国人、欧洲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社区)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研究开始时,孩子们8岁。
研究人员通过收集来自孩子和他们母亲的观察结果,测量孩子们的攻击行为水平。要求孩子们对假设的小插图进行回答,这可能涉及某些人对他们表现出敌意——某些人从后面撞他们,使他们跌入水坑,等等。
根据他们的答案,研究人员评价了孩子们是否理解了模棱两可的行为如敌对或不敌对,以及是否会使冲突升级为攻击。在每一种文化中一些孩子表现出的规则模式称为“敌意归因偏差。”
12种文化中的每一个结果都是,当孩子们认为行为是敌对意图的结果时,他们更有可能做出攻击的反应。事实上,平均而言,他们比接受这一行为没有敌意的孩子多了五倍的可能这样做。在长达四年的研究中发现,有了敌意归因偏差的孩子们比其他孩子更有可能增加攻击性行为的速度和严重程度。
最重要的是,在敌意归因偏差率最高的文化全体如约旦扎尔卡、意大利那不勒斯等,也是儿童攻击行为问题发生率最高的地方。敌意归因偏差率最低的文化群体如瑞典特罗尔海坦、、,中国济南等,也是儿童攻击性行为问题率最低的地方。
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文化内部体系和不同文化之间防止攻击行为的一个主要方法可能是培养孩子们换一种思路去思考他们与他人的互动。
“这一发现指向了一个新的‘黄金法则’,”Dodge说。“我们不仅要教导我们的孩子己所欲施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要学会换位思考。”
“通过教育我们的孩子们给予他人无罪推定,我们将帮助他们成长为不太具有攻击性、不那么容易着急、更加能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