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新发现提示协同治疗肿瘤的可能性

Emma  发布于:2015/7/14  阅读量:644  来源:medicalxpress

近期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一项发现将两项貌似毫无关系的临床试验连接在一起,提示未来疫苗和生物治疗协同抗肿瘤的可能性。


一项临床试验是研究靶向于肿瘤细胞胞外结构的疫苗,而另一项临床试验是研究一种经过改造的酶,该酶可以分解RNA并导致细胞自杀。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Ronald Raines教授长期从事核糖核酸酶(分解RNA的酶)的研究。1998年,Ronald Raines教授成功改造一种核糖核酸酶,经过改造的核糖核酸酶活性更持久,并且这种酶对肿瘤细胞的毒性远大于正常细胞。


Ronald Raines教授的本次的研究致力于揭示经他们改造的核糖核酸酶为什么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更大。为了确定肿瘤细胞表面哪个结构有助于核糖核酸酶进入细胞内,Ronald Raines教授采用基因芯片对细胞表面的264个结构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细胞表面富含一种称为Globo H的结构,Globo H的存在有助于核糖核酸酶进入细胞内。Ronald Raines教授看到这个结果时十分震惊和高兴。因为Globo H是许多肿瘤的抗原,能被特定的抗体识别。Globo H也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种诱导免疫系统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的疫苗的基础结构。


之后,Ronald Raines教授与Samuel Danishefsky合作开展进一步的研究。Samuel Danishefsky来自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the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在Samuel Danishefsky的帮助下,Ronald Raines教授成功解决了Globo H的合成问题。他们发现,减少乳腺癌细胞表面的Globo H表达后,癌细胞对核糖核酸酶的敏感性下降。


根据Ronald Raines教授的研究结果,Globo H既有助于经改造的核糖核酸酶进入肿瘤细胞内诱发肿瘤细胞自杀,又是目前某种在研疫苗的识别位点。这项研究提示,将来这两种治疗方法也许可以协同进行,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全部评论(1)

  • 1楼
    2015/7/14 16:18:16Annie

    理论上来说只要作用机制不同是可以混搭的

    [0]

你的评论

请 登录后添加评论

首页|我要求购|展会信息|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