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雾霾严重,但北京市民的人均期望寿命并未下降。6月29日,北京市卫计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以下简称“健康白皮书”),披露全市居民健康情况和卫生事业发展的相关数据。2014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1.81岁,比2013年上升0.30岁,处于缓慢增长期。数据同时显示,在力推分级诊疗的北京,社区卫生机构床位使用率仅为两成。
2014年度健康白皮书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北京居民人口基本情况、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健康素养、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环境状况等方面。
北京人均寿命提高 老龄化明显
人均期望寿命是评价居民健康状况的主要指标,是根据各年龄段人口的死亡情况计算后得出的数据,与社会经济条件、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密切相关。《健康白皮书》披露,2014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51.6万人,增长率为1.7%,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大。2014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1.81岁,比2013年上升0.30岁,处于缓慢增长期,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北京男性期望寿命为79.73岁,女性83.96岁,女性高于男性4.23岁。据了解,北京人均期望寿命虽高,但低于上海的82.51岁。
纵观近十年来北京的数据,人均期望寿命逐年增长是客观事实。普遍寿命的提升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说明医疗水平和医疗保障更好。与此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也不容忽视。2014年北京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301.0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4.3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5.3%,老龄人口的比例进一步加大。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北京市出生率稳中有升,10岁以下儿童数量增加,北京市户籍居民的人口负担正在逐步加重。
慢性病仍是威胁居民健康的首要疾病
随着疾病谱发生变化,慢性病的影响日益加剧。2014年北京市户籍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为慢性病,前三位死因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共占全部死亡的73.2%。与2013年相比,除脑血管病、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死亡率下降外,其它疾病死亡率均有所上升。
以恶性肿瘤为例:2014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68.90/10万,占总死亡的27.1%,比2013年上升2.3%,已连续八年成为北京市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肝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列为恶性肿瘤死亡的前三位,分别占恶性肿瘤死亡的31.5%、10.3%和10.2%。男性恶性肿瘤死亡前三位是肺癌、肝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共占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的56.1%;而女性前三位是肺癌、结肠直肠和肛门癌、乳腺癌,共占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47.1%。
与2011年相比,2014年北京市18-79岁常住居民主要慢性病高血压患病率增加3.3%,糖尿病患病率增加1.1%,肥胖率增加3.8%;吸烟率、有害饮酒率、危险饮酒率仍然居高不下。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若不能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患病人群还会迅速增加,这些疾病与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等因素叠加将会进一步加重社会经济负担。
市财政为公立医院拨款年增15.8%
尽管对于很多大型公立医院来说,财政拨款只占医院每年运营费用的不足10%,但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去除“逐利机制”,其中关键一点仍然是加大财政投入。《健康白皮书》中显示,2014年北京市财政为公立医院拨款87.081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5.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拨款也比上一年有近一成的增长。公共卫生拨款为26.4088亿元,比上一年减少6.3%。
2014年,北京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265家,其中医疗机构10107家,疾控机构32家,卫生监督机构18家,医学科研机构28家,采供血机构7家,其他卫生机构73家。医疗卫生机构比2013年增加109家。
在医疗机构当中,2014年北京市编制床位总数为11.3653万张,比2013年增加3.3%。编制床位使用率为73.7%,实有床位使用率81.0%,其中医院编制床位使用率为77.3%,实有床位使用率83.0%。不过,应该注意到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编制床位使用率仅为20.7%,实有床位使用率也只有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