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对立违抗行为的学龄前儿童更易出现细胞衰老的特点——较短的染色体端粒,而在成年人当中,这种特点还常常与许多慢性疾病和状态,例如糖尿病,肥胖和癌症有关。
揭示这一现象的旧金山加州大学的研究员同样还提出了另一个已经被报表在《转移精神病学》(Translational Psychiatry)杂志之上研究报道:“被确证的临床抑郁症产妇是出现较短染色体端粒儿童的独立预测因素”。
好比鞋带的塑料末端一样,染色体端粒同样盖住了染色体的末端,并且起到缓冲阻止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的蛋白质编码DNA的缺失。随着自然衰老过程的进行,染色体端粒会随之逐渐变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个染色体端粒变短的过程会由于精神和生物学压力而被加速。
“为了了解儿童染色体端粒的早期决定性因素,我们首次迈向新的领域。由于从出生到成人过程中的染色体端粒长度变化的检测还没有被研究,所以有关其长期过程中出现的影响还不得而知,”加州大学儿科部助理教授以及该报道的主要作者Janet Wojcicki博士说道。“对成年人而言,较短的染色体端粒常常是早期众多疾病发病的征兆,较短的染色体端粒长度很可能会伴随儿童的整个生命过程。”
Wojcicki的研究团队对相对同质的低收入拉丁美洲儿童群体进行了有关白细胞染色体端粒长度的评估。这个群体通过旧金山的两家医院招募寻得,并包含4岁儿童108名,以及5岁儿童92名。
研究者们同时注意了这些儿童母亲的染色体端粒,并筛选出母亲有产前或产后抑郁史以及儿童在3至5岁有行为紊乱史的案例。这些行为紊乱当中便包括对立违抗行为,其特点是始终充满敌意,易怒,并且拒绝向权威妥协。
在孩子3岁时,有过临床抑郁史的母亲所生的孩子在4,5岁时,其染色体端粒长度比没有抑郁史的母亲所生育的孩子长度更短。然而,主要患有产前抑郁或者在孩子出生一年后患有抑郁,或者只是轻微的抑郁的案例中,其儿童的染色体端粒并没有被影响。
与日俱增的研究表明成人或者儿童中出现的较短染色体端粒常常与早期儿童创伤,遭遇暴力,虐待以及被剥夺密切相关。
“目前在有关塑造和提高早期儿童健康染色体端粒维护功能的种种因素的讨论中,依然是问题多于答案。我们或许恰好捕捉到了有关健康的代际传递方面的一小块,”加州大学精神病学部的博士兼资深作者Elissa Epel提到。
据研究者所言,在3-5岁有对立违抗行为的儿童群体中,较短的染色体端粒或许部分原因来自于产妇抑郁。此外,研究者发现那些拥有较短染色体端粒的儿童的母亲同样具有较短的染色体端粒。这或许与基因和家庭压力有关,Wojcicki说道。
然而这篇报道如果从大范围的学术范围来看,它所告知的是母亲的抑郁或许对儿童的身体健康和行为有着更深远的衍生影响,而这些更深层次的影响还需要涉及测定对儿童细胞衰老的影响,该研究的作者谈到。
“这项研究强调了干预早期儿童行为问题以及产妇抑郁问题的重要性,”Wojcicki说道。“虽然还有待长期的研究,但是目前的结果告诉我们,产妇的精神健康为题以及儿童的行为会在细胞水平上影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