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1型丙肝最为常见,此抗病毒新药即针对1型丙肝病毒设计的,同时对没有肝硬化的慢性丙肝患者也有疗效。
Daclatasvir(达卡他韦)、Asunaprevir 、 Beclabuvir即为此次研究的抗病毒药物,对以上三种药物联用进行了两个临床试验,试验结果由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在网上。
对于这两个临床试验,其中一个,参与研究的病人除了患有丙肝还伴有其他肝病;而另外一个,参与研究的病人不伴有其他肝病。结果两个试验的病毒清除率都在90%左右并且持续病毒学应答检测(SVR)结果更高。
试验中血清样品中病毒遗传物质“未检出”的定义为:连续12周,血清HCV RNA水平低于25IU/ml。
在对患有严重肝损伤的病人进行的临床试验中,共有202个病人参与了试验,每天两次口服Daclatasvir (达卡他韦)(30 mg), Asunaprevir (200 mg) 和Beclabuvir (75 mg).。(注:202个严重肝损伤病人中,一些处于代偿性肝硬化状态,此状态不会进一步发展为癌症;另一些处于失代偿性肝硬化状态。)
使用以上疗法的病毒消除率:12周SVR检测简称“SVR12”,结果高达98%。而病毒唑三联疗法的最高病毒消除率仅为93%。
在进行此临床试验前一些病人已经试用了其他的疗法,并且有3/4对干扰素疗法已经失败,这些病人在此次临床试验中的病毒消除率比较低。
但对于这些“经历过治疗的病人”,单独“药物鸡尾酒疗法”的病毒消除率(也可称为:SVR12率)为87%,附加病毒唑则可达93%。
总之,研究者得出结论:对于202个患有1型丙肝和处于代偿性肝硬化状态的病人,经过12周的治疗,病毒清除率(SVR12率)可以达到93%。在这12周中,病人服用固定剂量的Daclatasvir, Asunaprevir和Beclabuvir,同时附加或不附加病毒唑。
对于这一研究进展的重要性,研究者总结为:“有效性和耐受性以及不需要干扰素的疗法,对于患有慢性丙肝和肝硬化的病人是非常需要的。”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的Hari Conjeevaram博士在社论中写道:这两个研究创立了全口服无干扰素疗法,此方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不仅对于“从未接受治疗且不伴有严重肝病的患者”,对于“经历过治疗并伴有肝硬化的患者”也非常重要。”
丙肝病毒感染肝细胞,导致严重的器官炎症会引起长期的并发症。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约60%的感染者(有症状或者没有症状)将成为HCV携带者,剩下的40%会完全康复。在携带者中,约有20%会发展为肝硬化。大约14%的肝硬化者会发展为肝癌。
世界卫生组织对丙型肝炎症状进行了描述,1/4的病人会有黄疸并伴有以下症状:
食欲不振
腹部不适
恶心呕吐
发热疲劳
就职于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Andrew Muir博士是肝损伤病人研究的第一作者,他提出在治疗中,有4例出现严重不良情况而中断治疗,由此发现了三个严重不良事件,并将其归为此疗法的副作用。但Muir博士和他的合作者共同总结道:
“在这项开放式、不受控的研究中,1型感染及肝硬化的慢性丙肝病人经过12周固定剂量口服Daclatasvir, Asunaprevir, 和 Beclabuvir,并附加或不附加病毒唑,可以达到很高的SVR12率(病毒清除率)。”
在没有肝硬化的丙肝临床试验中,出现了7例严重不良事件,但是都与研究所使用的疗法无关。治疗中出现一例死亡,但是这也与治疗本身无关。有10%出现:头疼,疲劳,腹泻,和恶心等副作用。
此项临床试验由德克萨斯大学保健学中心Fred Poordad博士开展,结果显示病毒学失败率仅为8%。总体来讲对于“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病毒清除率(SVR12)为92%(379例/415例),对于“经历过治疗的患者”病毒清除率(SVR12)为89%(92例/103例)。
“此项研究说明,12周DCV-TRIO不附加病毒唑的治疗方法与1型丙肝病毒很高的清除率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研究者总结。(译者注:DCV-TRIO疗法:即联用Daclatasvir(DCV,全基因型NS5A抑制剂)+Asunaprevir(ASV,NS3蛋白酶抑制剂)+Beclabuvir(BCV,非核苷类NS5B抑制剂),完全口服治疗丙肝的疗法。)
这两项临床试验都是由总部设于纽约的勃列斯多·迈耶施贵宝公司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