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传统的精神病研究成果和临床诊断方式愈发受到挑战。
日前有报道称:在一项大型的脑扫描研究中,我们日常所说的“犯迷糊”被证实是抑郁症和双向障碍的一种症状。同时,研究还指出这类情感障碍在多种精神疾病中都可出现,而并非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研究成果发表于《大脑》(Brain)杂志。
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招募了150名健康女性,266名诊断为抑郁症的女性患者,以及202名暂时不出在躁狂期的双向障碍女性患者。研究人员表示,为了消除性别差异对结果造成的影响,所以这次实验全部选择了女性受试者。
在实验中,所有受试者被要求完成一项测验,以评估她们注意力的集中能力和反应的速度。在测验中,屏幕上会迅速闪现出一些字母序列,而受试者需要快速应答出其中的某些特定的字母。
研究人员最终发现,抑郁症参与者与双向障碍参与者在这项测试中的成绩基本相似,但这两组受试者的成绩都明显差于没有精神疾病的受试者的成绩。尽管在测试中某些精神疾病患者的表现与健康受试者几乎一致,但就成绩排在后5%的受试者来讲,几乎全部为双向障碍或抑郁症患者。
由于之后进行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检测稍显昂贵,出于研究经费的考虑,仅有17名健康受试者,19名抑郁症受试者和16名双向障碍患者参与了后续的实验——在磁共振成像仪内部重新完成上一步的测试。
在对脑成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后,研究人员发现双向障碍和抑郁症患者的右侧后顶叶皮层的活跃程度要低于正常受试者。而这一脑区主要起到加工记忆,解决问题和推理的功能。
传统的精神疾病诊断方式受到质疑
文章作者,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神经精神病学家Kelly Ryan博士表示:总的来讲,从认知功能的对照实验中,我们发现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普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而在影像表现上则存在细微的差别。
传统的精神病更注重疾病的分类,进行明确的诊断以供鉴别。但是神经生物学却并不会像这样进行分类,也就是说不会像临床医生看待疾病时关注不同疾病间的显著的区别和鉴别诊断。从这个角度来看,神经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精神疾病的诊断构成了挑战。
Ryan博士同时指出:随着更多的科学家不在将精神疾病视为相互独立的疾病,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院已经设立了名为“研究领域标准”(Research Domain Criteria,RDoC)名录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予以重视。
文章作者之一Scott Langenecker博士国家精神健康研究院的这一举措分析道:这一举措并非致力于取代现存的临床诊断体系。RDoC的设立是为了更好的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对症状进行阐释,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基于病人近期的记忆状态和临床观察得到的体征对这些临床症状进行分类。RDoC的设立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这些神经生物学结果背后所隐藏的含义——也就是不同的精神疾病在大脑层面和基因层面的改变有很多的相似和重叠。
与临床医生未来可能基于这一研究成果辅助诊断情感障碍不同,研究人员指出其他科学家很可能会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受试者进行筛选。比如,受试者先进行认知功能的对照实验,之后仅对测试结果较差的受试者进行进一步的fMRI检查,这样既有利于缩减研究量而提高结果准确性,又有利于节省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