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好死被文学作品彻底覆盖,关于此事的科学文献寥寥无几。
当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死亡时才发现生命意义所在这个场景是电影、小说和人物传记中常见的一个桥段。
但当最后时刻来临时,大家普遍的想法是什么?垂死的和即将失去亲人的人会认为这样才算是好死呢?
有些人认为,美国文化,也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西方文化,死亡恐惧与日俱增。
与100年前看到一具尸体是司空见惯的事形成鲜明对比,如今,除了相关行业(医疗机构、殡仪馆)以外,个人很少看到尸体。因此,死亡是不太可能被讨论和看重的。
讨论死亡
在临终安养院和姑息治疗机构,这类主题往往争论不休。但要提出一个适合所有观点的关于“好死”的完美定义极具挑战性,鲜有研究支持这一辩论。
某些组织试图去总结好死的原则。根据一项医学研究所的报告,好的死亡是这样的:
“避免患者、家属和照顾者本可避免的痛苦和苦难,尽量满足患者和家属的愿望,并与临床、文化和道德标准高度一致。”
很少有人会不同意上面列出的大部分观点,但每个方面之间的分歧是什么?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人们的首要目标是什么?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Sam and Rose Stein老龄问题研究所的研究小组决定对现有文献进行回顾综述,试图揭示好死需要些什么。
“好死”的秘密
以Dilip Jeste博士为首的研究团队,将他们的研究集中于三组人群:患者、家庭成员(之前经历和正在经历丧亲之痛)和医疗保健提供者。这是作者所能找到的,首次将这三组人群以这种方式进行比较和对比。根据Jeste博士所言:
“死亡显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人们不喜欢详细谈论它,但我们应该这么做。重要的是要做到诚实和透明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以什么样方式死亡。”
该研究小组通过文献检索得到32篇相关论文。从这些来源中,该小组发现了在思考何谓“好死”时要考虑11个核心要素:
1、偏爱某种特定死亡过程
2、宗教或精神因素
3、情感幸福
4、生命完结
5、治疗偏好
6、尊严
7、家庭
8、生活质量
9、与医疗保健提供者的关系
10、其他。
在所有这三组被研究的人群当中,被认为最重要的分类是偏爱某种特定死亡过程(占所有报告者的94%)、无痛苦(81%)和情感幸福(64%)。
然而,不同人群之间出现了某些差异。例如,患者比家庭成员将精神和宗教视为更重要,分别为65%和50%。
家庭成员更有可能把重点放在生命完结(80%)、生活质量(70%)和尊严(70%)。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往往位于患者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中间地带。
死亡的未来
第一作者Emily Meier从她作为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健康中心的穆尔斯癌症中心心理学家的个人经验,证实这些研究结果的要点:
“在临床上,我们经常看到病人、家庭成员和医疗保健提供者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最看中的分娩存在差异。”
Meier进行说道,“最终,关于存在和其他心理问题可能是患者普遍关心的,这就提醒了我们,必须要询问护理的方方面面,这在生命的尽头是必不可少的。”
Jeste博士总结了从调查中得出的结论是:“问问患者。”
虽然这个话题可能会让患者感到不太舒服,然而,事实上,对于家庭来说,表达关心和希望并倾听患者的愿望是必不可少的。Jeste博士希望未来“能够制定出正式评估量表和工具以激起更多讨论获得更好结果。你可以让这一切成为可能,在死亡来临之前的某个时候谈论如何‘好死’。”
死亡当然不是一个很快就会消失的话题。每个参与的人越公开越坦率,这个过程就一定会变得更加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