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以公正的名义做了多少不公正的事情?多少使人愚昧的事情在启蒙的旗帜下向前航行?没落多少次乔装成跃进?”卡夫卡当年的上述诘问,极可能使人联想起围绕医改所进行的诸多讨论和争议,而围绕“公益性”这一概念所进行的争论即是其中之一。如下三问不是没话找话更不是凑热闹蹚浑水,而是想借此引发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一问:何谓“公益性”?“新医改方案凸显公益性”,这是当年新医改方案出台后频频见诸报端的话题。北大教授李玲更认为,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是解决目前老百姓就医难的正道。但此后一个时期以来,许多学者却陆续对此提出质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认为:“一个常见的错误概念就是认为医疗卫生行业是具有公益性的行业。我认为,在理论界,这个公益性的提法已经成为了公害,从来没有一个人对这个‘公益性’给出过定义。”著名学者朱恒鹏对上述观点高度认同:“我和许教授的看法完全一致。只是不知道这个词竟然是学术界造出来的,不知道是哪位学者的发明?”不久前辞世的学者型官员朱幼棣也认为:“许小年教授只是一家之言。但他的论点基本能够成立。”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医改虽取得诸多进展但与人民的期待仍存在很大差距的情况下,应该廓清笼罩在“公益性”上的层层迷雾了!
二问:只有政府办医疗机构才能体现和保证“公益性”?这显然不靠谱,否则就无法解释政府为什么同意民间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了,此外国内外的大量事实也对此做出了否定的回答。也有人认为 “公益性”事业必须由政府主导,这更使人疑窦丛生:何谓主导?主导是不是等同于主办甚至包办?应该看到,把政府主导等同于举办,把政府举办等同于公益性,把公益性等同于非盈利,只有非盈利才能保证公平——这完全是错误的逻辑链条。再顺便说一句,学者们用食品行业也具有公益性来批评另一方,在我看来这是找对了进攻对象却选错了武器——不就是因为政府监管不力,才导致苏丹红、瘦肉精等堂而皇之地摆上人们的餐桌吗?有人认为,决定卫生服务“公益性”的要素是福利政策、社会监督、内部治理这三个方面,政府在这三个方面中都可以发挥举足重轻的作用。这无疑是一种很值得重视的见解,我们大可不必揣着明白装糊涂。
三问:如何保证“公益性”不被权力和利益“绑架”?医改的路走到今天,一个事实越来越清晰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关键在于厘清政府作用的边界,关键在于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管办分开,让公立医院从行政部门附庸的地位中解脱出来,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被吹得神乎其神却语焉不详的所谓“公益性”导致张顺无法顺利下水李逵不能迅速上岸,这个仗还怎么能打得好?是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了——“公益性”迷思不打破,医改总遇“鬼打墙”!
想想也挺有趣。当年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各路专家纷纷神采飞扬地登台诠释,仿佛取得真经仿佛获得真传。他们口若悬河般提炼出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公益性”。人们鹦鹉学舌般口口相传,使之瞬间红遍业界内外、大江南北——就如同赵本山小品中的“忽悠”一词一样。更有趣的是,在医改中言必称“公益性”的现象使人联想起文革期间手持“红宝书”进行“站队”的行为,仿佛不把“公益性”这个牌位祭出来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十恶不赦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