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份展会,超过 500 位海外买家从地球的各个角落奔赴而来:最北至俄罗斯,最南达南非,最西抵伊比利亚半岛,最东南到印尼群岛,北亚的韩国和南亚的印度客商更是常客。他们异口同声地将 IG CHINA 称为 “全球气体市场唯一能深度参与、精准寻机的平台”。这份认可的背后,是展会从区域窗口成长为全球性交易枢纽的硬核实力,更是中国气体产业走向世界舞台的生动注脚。
然而,在这场全球商机涌动的盛宴中,一个尴尬的细节正在悄然消耗着宝贵的机遇。许多海外买家向组委会坦言:“展会上不乏顶尖的产品和技术,可我们站在展台前,常常陷入‘看得见、问不清’的困境。” 不少展台难觅能流畅使用英语的业务人员,现场交流靠手势比划、手机翻译软件应急成了常态;更令人惋惜的是,展会后订单跟踪的迟缓,让初步建立的合作意向在沟通壁垒中逐渐冷却。

要知道,国内企业参展的核心诉求之一,正是借着 IG CHINA 的国际化平台打开海外市场,与全球买家面对面破冰。可当俄罗斯买家对着精密仪器图纸欲言又止,当南非客商拿着样品清单找不到能对话的人,当西班牙采购商的合作方案因沟通不畅被搁置 —— 这些场景不仅让海外买家无奈,更可能让国内展商错失唾手可得的订单。
如今的 IG CHINA,早已不是 “家门口的展会”,而是根植中国、辐射全球的气体行业国际化交易枢纽。它承载着 500 + 海外买家的信任,更连接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渴望。
在此,作为主办方不得不郑重呼吁:各位国内展商的企业主们,是时候重视国际化沟通能力了!配备专业的外语业务人员,建立高效的跨境跟进机制,看似是细节,实则是打开全球市场的 “金钥匙”。别让语言这道本可逾越的障碍,成为错失客户的遗憾;更别等到展会结束后,再困惑 “为何订单寥寥”。
全球商机已在眼前,IG CHINA 的溢出效应正持续放大。抓住它,从打破 “语言困局” 开始。这不仅是对展商业务能力的考验,更是中国气体产业能否真正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当中国气体企业的创新成果与全球市场需求近在咫尺,却因语言沟通的鸿沟而难以相拥,这无疑是对产业发展机遇的极大浪费。
刘 勇 13910831620(微信)
钟琅承 18911266722(微信)
范志红 18500947399(微信)
徐智伟 13681482804(微信)
罗宗楠 13552332710(微信)
宋 宁 18510043225(微信)
展会官方网站:www.igchina-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