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微波协同反应系统主要特点介绍
系统特点:
●南京先欧XO-SM系列超声波微波协同反应系统,具有微波、超声波、微波超声波单独控制和协同功能。系统同时实现了可视化界面控制、高精度程序控温、多通道数据储存,以及定向传输等功能。
●采用国外最先进脉冲式微波发生系统,性能稳定;微波功率可微调;微波频率:2450MHz;
●超声功率可微调;超声频率:25KHz,超声频率范围可选择15-40KHz,超声探头可选择介入或非介入样品,通过空化效应或者空气传输,作用于样品功能。
●超声波换能器具有自动升降功能,可根据实验要求精确控制浸入液面,垂直升浸入液面精确度:±0.1mm.
●配有紫外光催化装置,波长:253.7nm,功率200W。
●反应釜可选配聚四氟乙烯或者耐高温、耐腐蚀玻璃材料,通过低温冷却真空泵系统可做超低温微波真空干燥或其他无水反应、低温反应、聚合反应等;
●可选配温度(或压力)控制并带磁力搅拌或者振荡装置的聚四氟乙烯消解罐(水热合成反应釜);
●反应容器可选配带有独特设计的通冷水装置功能:可控制温度:-40-500℃,世界首创; 可有效控制因微波发射生产的高温,使微波的使用率达到100%,使反应物质在设定的反应条件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微波作用,保证反应产物的均一性和高产率;
●参数控制部分采用高灵敏触摸屏操作系统,所有参数可编程式控制,五组实验数据储存;
●仪器配有10寸超薄、超高清、多功能液晶大屏幕显示,实时显示样品工作状态;
●可选配高精度非接触式红外测温或接触式光纤、铂金传感测温系统,实时准确检测反应温度,准确控制反应进程温度;控制范围:0-500℃,控温精度:≤±1℃;
●采用独有的变频式鼓风散热与程序控制制冷装置,使腔体内温度保持恒定;
●工作时间:可连续工作, 在0-9999s可调;
●微波、超声可同时进行编程式程序控温、定时、功率可调;
●各种超声探头直径:Φ2、Φ3,Φ10,Φ15,Φ18,Φ25,Φ30,Φ35适合不同口径的反应容器;
●配不同速度的磁力搅拌、振荡和样品升降装置,以便与微波联用;
●仪器自带玻璃导管与氟胶导管,采用开放式反应体系,可安装滴液漏斗和冷凝管等进行回流反应,亦可以实现在线分析环境、生物、药物等样品;
●具有超温和传感器异常保护,高可靠性、安全性;
●采用不锈钢内外壳,防磁性,以防止磁性材料进入腔体,打破内件结构,经久耐用;
●可应用于生物、医学、化学、制药、食品、化妆品、环保等实验室研究及企业生产;
●整台仪器均采用国内外最先进技术与先进材料制成,;整机微波反应器泄漏符合国际标准,并通过省计量科学院电磁辐射安全认证。并通过欧盟电气安全CE认证,配有证书。
选型表:
型 号 | 超声功率 | 超声频率 | 微波功率 | 微波频率 | 处理量 | 超声探头直径(随机) |
XO-SM50 | 0~900W | 25KHZ | 0~700W | 2450MHZ | 0.5~500ml | Φ6 |
XO-SM100 | 0~1000W | 25KHZ | 0~1000W | 2450MHZ | 50~800ml | Φ10 |
XO-SM200 | 0~1200W | 25KHZ | 0~1200W | 2450MHZ | 100~1500ml | Φ20 |
XO-SM300 | 0~1800W | 25KHZ | 0~1800W | 2450MHZ | 300~3000ml | Φ30 |
XO-SM400 | 0~2500W | 25KHZ | 0~3000W | 2450MHZ | 400~4000ml | Φ40 |
XO-SM500 | 0~3500W | 25KHZ | 0~5000W | 2450MHZ | 1~12L | Φ30(双通道超声波) |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天然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河南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河南轻工业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昆明昆虫植物研究所、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纳米材料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已采用改设备,并有文章发表,如:
1、Xiaoguo Liu, Kaili Lin, Chengtie Wu, Yueyue Wang, Zhaoyong Zou and Jiang Chang, Multilevel Hierarchically Ordered Artificial Biomineral,
Small, DOI: 10.1002/smll.201301633. SCI影响因子=7.823(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Daming Fan, Wenrui Ma, Liyun Wang, Jianlian Huang, Jianxin Zhao ,Hao Zhang, Wei Chen*. Determination of structural changes in microwaved
rice starch using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and Raman spectroscopy. STARCH-STARKE, 2012, 64(8): 598-606,SCI,IF=1.243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3、Xiao-Lan Cheng, Jin-Yi Wan, Ping Li,Lian-Wen Qi. Ultrasonic/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 and diagnostic ion ?ltering strategy by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 time-of-?ight mass spectrometry for rapid characterization of ?avonoids in Spatholobus suberectu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218 (2011) :5774– 5786. (SCI, IF = 4.356) (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
4、Microwave-assisted growth of In 2 O 3 nanoparticles on WO 3 nanoplates to improve H2S-sensing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2014, 2, 18867–18874 | 18867 (SCI,IF影响因子=6.626)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