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社区居民对于就近看病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边却是家庭医生式服务遇冷的窘境。对于家庭医生这一服务模式的走向,昨日,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在答复市政协委员提案时强调,将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式服务,通过与居民签约,来建立相对稳定的服务关系。同时,对于市政协委员提出的部分家庭医生式服务应开放医患间自由议价等建议,市卫计委也承诺将逐步探讨家庭医生服务收费机制。
事实上,2010年北京市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下一步,为了引导更多居民有健康问题首先想到自己的签约医生,市卫计委拟在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中推行‘就诊预约’、‘诊前服务’以及‘24小时健康管理员’等举措”,市卫计委副主任毛羽介绍,“以期通过提高就医的便利性,将更多患者吸引到社区医疗机构,这样既缓解了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也有助于北京居家养老行业的发展”。
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实行了四年多的家庭医生式服务一直面临不小的问题。首先就是医疗人才短缺。长期从事医疗卫生信息技术服务的北京安网沐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立新介绍,该公司曾做过调研,发现以甘家口社区为例,该社区有16万居民,还有3万外来人口,但只有数十名社区医生,其中全科医生只有30人。而全市普遍存在的社区医生不足等问题,大大增加了家庭医生式服务开展的难度。
另一方面,不少业内人士反映,长期以来,家庭医生式服务没有一套完整的价格体系,医疗保险未将家庭医生提供的健康管理和咨询服务纳入付费范围。
一位不愿具名的社区医院负责人表示,也正是因为很多服务没有相关的收费标准,受患者欢迎的主治医师上门服务,单次只能按医保规定收取20元上门费,但实际上每次上门服务需要司机、医生和护士等多人,医院难以收回成本,也让“家庭医生式服务”难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