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区能够为野生动物提供一个避难的场所,如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但是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这些地区也存在许多不安全的光污染隐患。由于日益增长的城市化水平,很多夜间时刻天空也不再呈现黑暗状态。尽管光环境对人类有极大帮助,但是,夜间的人工灯光会影响夜间野生动物的生活规律,并破坏其自然生殖周期,使迁徙种群失去方向,增加其被捕食的风险。对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免受光污染的举措进行评估,以及对保护自然黑暗环境的效力进行评估,研究者们分析了地球的夜间卫星图片,这些图片是在1992年和2010年间的国防气象卫星计划中收集的。每个像素代表约3平方公里,基于各地区的照明亮度等级,亮度度量尺度的范围为0(完全黑暗)至63(灯火通明的城市)级。并且,应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全球数据库对图片上的保护区域进行定位,图片上有超过170000个独特的保护区被识别出来。对1992年和2010年间的每块大陆上的未受保护区域的夜间照明程度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尽管在研究的两段时期内,世界上86%的陆地的夜晚仍相对黑暗,但是,所有地区的黑暗面积的比例均略有所下降。一般来说,保护区仍比未受保护的地区黑暗程度稍强,然而,1992年至2010年间,保护区经历了普遍的夜间曝光度增加的演变过程,该研究相关报告在线发表在本月出版的 Conservation Biology 杂志上。在欧洲、亚洲、美国南部和中部地区,多达42%的保护区夜间照明显著增强。在欧洲和北美等地有较小比例(欧洲24%、北美17%)的保护区表现出高水平的夜间照明强度。以该研究结果为依据,研究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减少照明区域,在现有的避难场所中建立黑暗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