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同情心会让你变得更暴力吗?

呆呆鸡  发布于:2014/11/12  阅读量:634  来源:Medical News Today

当我们在乎的人受到“威胁”时,我们往往会尽一切可能来保护他,甚至不惜伤害另一个人。实际情况正是如此。不过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行为呢?近日,来自纽约布法罗的大学的科学家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性格与社会心理学通报》(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文中研究团队具体解释了他们如何通过两部分的实验得出最终的结论。

 

很明显,“恻隐之心”反而会导致“怒火攻心”看起来是不合逻辑的。不过,文章作者Michael J. PoulinAnnette E. K. Buffone则认为这种行为的出现可以溯源至“催产素”和“血管加压素”这两种激素。

 

在第一部分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要求受试者说出一名亲近的人,以及这个人之前受到他人威胁时的具体时间,同时需要将自己当时对这件事的情绪反应以及实际行动描述出来。

 

第二部分的实验则包含一个检测项目。首先,受试者需要提供一份唾液样本,研究人员从中可以测到受试者的激素水平。之后,测试人员会告知受试者隔壁房间有陌生人AB两个人。同时测试人员还会告知受试者一个关于A的故事以唤起其对A的同情心。

 

在这之后,受试者会被告知,隔壁的两个陌生人需要接受一项数学测验,在做测验的同时还需要受到疼痛刺激(用辣椒酱刺激)以此来研究疼痛刺激如何影响他们的测验表现。不仅如此,测试人员还会告诉受试者,B和他已经产生同情感的A要进行比赛,他有权利决定B在测试中受到的疼痛干扰程度,

 

Poulin表示:最终的结果显示通常所讲的“同情心”或者“关心”能够导致“侵略性”行为的产生。当面对我们十分关心的人时,这往往会驱使我们做一些保护性行为,因此,在这种情况中有第三方的话,我们很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伤害第三方的行为举动。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行为并不是由于第三方做出一些有威胁性的举动所导致的。Poulin举例说道:当孩子要参加竞赛活动时,父母可能会对参加竞赛的其它孩子做一些有害的动作,以此来保证他们的孩子能够赢得比赛。

 

同时他们发现,催产素和血管加压素受体基因的变化也许能够解释这种行为模式。这是因为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对陌生人A产生同情心的受试者,产生对B伤害倾向的心理变化与催产素受体基因的变化有关。

 

研究人员表示,这个发现能够合理解释这种心理和行为模式的产生原因。催产素和血管加压素两者似乎都具有导致“趋向性行为”增加的功能。

 

催产素也被认为是一种“爱的激素”,它能够增加人际间的联系,而血管加压素则被认为与性冲动有关。因此从这两种激素本身的作用来看,它们确实能够将“同情心”与“攻击性”联系起来。


全部评论(0)

你的评论

请 登录后添加评论

首页|我要求购|展会信息|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