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详情

有助于快速成药的新发现:类药0.5原则

大药丸  发布于:2014/10/12  阅读量:907  来源:Medicalxpress

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一套新的彻底改变处方药发现过程的检测方法。其可以在研发早期发现不起作用的药物,加速了安全有效药物的开发历程。研究结果在线发表在杂志《Metabolomics 》上。

 

制药行业每年价值数十亿英镑。其处方药物主要来源于小分子药物,比如他汀类和抗菌素。对于那些受益于新药的公司而言,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开发的大多数小分子药物从来没有走出药厂的大门,尽管其早期的开发具有很大的希望,原因要么是后来其不具药理作用,要么是其毒性。这被称为“损耗”,对病人不利,对制药企业也是代价不菲。因此如果我们找到大多数药物遵循的规律,这将会提供极大的帮助。

 

1997年,来自辉瑞的Chris Lipinski 和同事提出了著名的,口语化称为“类药5原则”的检测方法。该原则确定了人工合成的分子要想开发成药物必须具有的4种性质。然而该原则通常不适用于天然产物(药物的活性成份来源于大自然),比如来源于青霉菌的青霉素。几乎一半的新药是基于自然来源的物质开发的。

 

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13年帮助开发了一个突破性的计算机模型,其几乎复制了人体代谢网络的工作原理。一种关于新陈代谢随疾病变化规律的“指导手册”,该模型意味着现在科学家知道了我们身体中使用的各种小分子是身体正常生物化学的一部分。

 

来自曼彻斯特生物技术研究院Douglas Kell教授领导的团队了解了这些后,把所有代谢物的分子结构与上市的药物(包括天然产物)做比较。他们还把药物和代谢物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数据库Maybridge中的合成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相互比较。

 

Kell教授表示,“我们立即发现了一个极强的相关性。超过90%的上市药物(我们检测了超过1300FDA批准的药物)与代谢物至少具有50%-100%的结构相似性。换句话说,它们与代谢物很像。这个新的“类药0.5原则”并不意味着,遵守该原则的分子一定会开发为成功的药物,但是它意味着,不遵守该原则的分子开发成药物的可能性极低。”

 

该研究结果对于避免药物开发过程中代价极高的“损耗”而言,具有极高价值,节省了药物研发资源,加速了研发历程。

 

 

 

 

 


全部评论(0)

你的评论

请 登录后添加评论

首页|我要求购|展会信息|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