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应对病原体日益增加的耐药性问题,医生对于使用大剂量的抗菌药往往比较谨慎。但是当患者确认为细菌感染后,医疗建议常常是在细菌形成耐药性之前,大剂量使用抗菌药来抑制感染。
一项新的研究质疑了当前公认的治疗方法(阻止耐药病原菌迁移和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是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抗菌药)。其评估了大约70项耐药菌耐药性相关研究(都是由普林斯顿大学和其他领先研究所上周发表在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上),结果显示许多情况下,目前大剂量冲击疗法缺乏依据。
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Ruthie Birger 表示:“我们发现目前有许多关于不同药物对于细菌耐药性影响的研究,意外的是关于不用药物剂量对细菌耐药性出现和传播影响的研究很少。找到治疗由细菌耐药性导致许多疾病的最佳方案对我们而言,还有很长一段路。”
微生物如细菌和寄生虫,通过基因突变能够逃脱当今许多强效药物的作用,从而避免被该药物杀死。比如,细菌可以产生降解某些抗菌药的酶。大剂量疗法背后的逻辑可能是这样的:杀死尽可能多的微生物,能够进化为具有耐药能力的微生物几乎没有。
但是,一些科学家在同时感染耐药疟原虫和非耐药疟原虫的小鼠上观测到了不同的结果。大剂量的药物杀死了非耐药疟原虫,然而剩下的耐药疟原虫却大量繁殖,导致小鼠更加虚弱。
对于疟原虫而言大剂量疗法可能适得其反,这一想法促使当前研究的作者通过梳理总结文献来检查该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它类型的微生物,比如细菌。他们找到的文献大多是基于实验室培养的细胞的结果,而不是动物模型或患者,结果显示情况非常复杂,治疗方法得依据耐药性是新出现的还是过去已经存在的,微生物耐药性基因突变的数目,以及药物已经使用的时间。Metcalf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于该领域所知甚少,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 Silvie Huijben和同事的疟原虫研究项目对于找到解决该问题是很鼓舞人心的一步。”
该研究作者在当前的分析结果中发现耐药性由2个因素控制:大量的病原体和选择压力推动着病原体进化。大剂量疗法通过杀死尽可能多的病原体对付第一个因素,然而对于一些病原菌,温和疗法可以降低耐药病原体的生长速度(比如,通过维持敏感型病原体的竞争优势),其可以减少总病原体水平,病人足够恢复了。
该作者发现,可能会通过疾病基础原理,找到治疗患者的完美剂量和持续时间,且不增加耐药性的增加和传播。
一个可能性就是,温和疗法可能是对付已耐药病原体,阻止其传播的最佳疗法。对于已上市不久的药物(细菌对其耐药还需很多年)而言,温和疗法也可能是最好的选择。大剂量疗法可能最适宜耐药性(需要很多基因突变)形成缓慢的病原体。疾病的早期使用大剂量可以有效阻止其耐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