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急体系与预案
第13章
应急体系与预案
由于存在仪器设备或设施出现意外故障以及操作人员出现疏忽和错误的可能性,生物医学实验室发生意外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任何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其建立之初或从事某项危险的实验活动之前,各个单位均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处置意外事件的应急指挥和处置体系,制订各种意外危险的应急预案并体现在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并不断修订,使之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有关应急预案应定期演练,使所有工作人员熟知。本章就有关实验室意外事件应急处置的有关原则加以介绍。
一、有关概念和定义(1)
1.预警。预警是引导人类行为防止对环境和公众健康产生威胁的一种方法,它是有限而又能确保人群健康的科学方法,是在缺乏确定的因果关系和缺乏剂量—反应关系情况下,促进和调整预防行为或者在健康威胁之前采取的措施。实质上,在资料不全、危害不确定的情况下,经过分析后仍要采取措施进行危害警告。预警的技术核心是预警分析和预警监测。分析决定了监测内容,监测结果提供了分析的依据。
有关概念和定义(2)
2.预案。预案是在事件发生前制定的应对方案。预案的制定以预警为基础。正确的预警来自正确的分析和正确的监测。对于实验室突发事件的正确分析包括一系列的可能发生事件的分析和定义。制定简单易行的操作程序,以便有章可循,达到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保护人员、财产和环境的目的。
有关概念和定义(3)
3.应急。应急是指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在短时间内配备人力、物资和能源,迅速采取措施,把突发事件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种措施或体系。
应急准备(1)
应急操作规范
WHO要求每一个从事病原微生物工作的实验室都应当制订针对所操作微生物和动物危害的安全防护措施。在任何涉及处理或储存危险度3 级和4 级(即中国的危害程度第一类和第二类)微生物的实验室,都必须有一份关于处理实验室和动物设施意外事故的书面方案。国家和/或当地的卫生部门要参与制订应急预案。
应急准备内容(2)
(1)防备火灾、洪水、地震和爆炸等自然灾害;
(2)意外暴露的处理和污染清除;
(3)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继续操作、人员紧急撤离和对动物的处理;
(4)人员暴露和受伤的紧急医疗处理,如医疗监护、临床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在制定意外事故应对方案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应急准备(3)
(1)高危险度等级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
(2)高危险区域的地点,如实验室、储藏室和动物房;
(3)明确处于危险的个体和人群及其这些人员的转移;
(4)列出能够接受暴露或感染人员进行治疗和隔离的单位;
应急准备(4)
(5)列出事故处理需要的免疫血清、疫苗、药品、特殊仪器和其他物资及其来源;
(6)应急装备和制剂,如防护服、消毒剂、化学和生物学的溢出处理盒、清除污染的器材的供应;
(7)处理事故中应明确责任人员及其责任,如生物安全管理人员、地方卫生部门、临床医生、微生物学家、兽医学家、流行病学家以及消防和警务部门的责任。
应急准备(5)
在制定的应急预案中应包括消防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的工作。应事先告知他们哪些房间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要安排这些人员参观实验室,让他们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发生自然灾害时,应就实验室建筑内和∕或附近建筑物的潜在危险向当地或国家紧急救助人员提供资料。只有在受过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做好个人防护才能进入这些区域。
在设施内应在显著位置张贴以下电话号码及地址
(1)实验室
(2)研究所所长
(3)实验室负责人
(4)生物安全员
(5)消防队
(6)医院/急救机构∕医务人员(如果可能,提供各个诊所、科室和∕或医务人员的名称)
(7)警察
(8)工程技术人员
(9)水、气和电的维修部门
应急物资储备
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储备下列物资以备应急使用:
(1)急救箱,包括常用的和特殊的解毒剂;
(2)泡沫式灭火器和灭火毯;
(3)全套防护装备
(4)全面罩式防毒面具(full-face respirator)
(5)房间消毒设备,如喷雾器和甲醛熏蒸器
(6)担架
(7)常用工具
(8)划分危险区域界限的器材和警告标示。
实验室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
当发生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等)或设施出现故障时,有可能使保存菌(毒)种等感染性材料的容器发生破裂,而对操作者、环境和后续的抢险清理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生物安全柜等关键设备出现故障或/和实验室内压力、气流等发生逆转等时,可造成感染因子的泄漏而对操作者造成威胁。针对这些情况的处理原则如下:
地震
在地震区不应建设BSL-3以上实验室。万一发生地震,应根据实验室被破坏的程度进行处理。
1.实验室轻微损坏
可由专业人员按照上述方法处理。。
2.
房屋倒塌
BSL-2以上实验室首先是设立适当范围的封锁区,其次是进行适当范围的消毒,边消毒边清理,最后由专业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对实验室边消毒边清理,清理到菌(毒)种保存室。如果菌(毒)种的容器没有破坏,可安全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实验室存放。如果菌(毒)种的容器已有破坏和外溢应立即用可靠的方法进行彻底消毒灭菌。处理现场的人要进行适当的医学观察。
水灾
在经常发生水灾的或可能发生水灾的地区不应建设BSL-3以上实验室。万一发生水灾报警时应停止工作,转移菌(毒)种和相关材料,对实验室进行彻底消毒。对仪器设备消毒转移和做有关防水处理。水灾过后对实验室应进行消毒清理维修和试运转、安全参数检测验证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火灾
实验室应加强防火。万一发生火灾,BSL-3以上实验室,首先要考虑实验人员安全撤离,其次是工作人员在判断火势不会迅速蔓延时,可力所能及地扑灭或控制火情,消防人员只有在专业人员陪同下进入实验室,不得用水灭火。消防部门只管控制火情,以便火灾不会殃及邻居。
停电
要迅速启动双路电源或备用电源或自备发电机,电源转换期间应保护好呼吸道;如时间较短,应屏住呼吸,待正常或佩带好面具后恢复正常呼吸;如时间较长,应该加强个人防护,如配戴专用的头盔。
实验室正压安全柜负压
有潜在危险,停止工作,继续保持生物安全柜的负压10-20分钟,人员对房间进行常规处理后撤离
生物安全柜出现正压
若生物安全柜出现正压,应被视为房间有试验因子污染并对实验人员危害较大,应立即关闭安全柜电源,停止工作,缓慢撤出双手离开操作位置,避开从安全柜出来的气流。在保持房间负压和加强个人防护的条件下进行消毒处理,撤离实验室
生物安全柜和房间同时出现正压
若生物安全柜和房间同时出现正压,应被视为房间有试验因子污染并对实验人员危害较大,同时对环境有污染的可能应立即关闭安全柜电源,停止工作,启动备用排风机,加强个人防护,消毒和撤离实验室.进入第二缓冲间,进行淋浴或其他消毒,换鞋洗手,喷雾消毒离开,开门进入半污染区,锁住或封住缓冲间的外门。
生物安全柜和房间同时出现正压
2.对半污染区进行消毒,个人消毒后进入第一缓冲间,锁住或封住进入半污染区的门
3.在第一缓冲间进行消毒净化处理,用肥皂水洗澡,离开实验室,锁住或封住实验室进口,并标明实验室污染。
意外事故的处理
应按照第8章的原则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操作,但操作者在实验过程中的疏忽或错误,有时会造成严重后果,对操作者本人、共同进行操作的工作人员和实验室环境造成威胁。因此,妥善、果断地处理这些意外事故对于保证实验室安全至关重要。
菌(毒)外溢在台面、地面和其他表面
1. 处理人员应戴手套,穿防护服,必要时需进行脸和眼睛防护。
2. 用布或纸巾覆盖并吸收溢出物。
3. 向纸巾上倾倒适当的消毒剂,并立即覆盖周围区域。通常可以使用5%漂白剂溶液(次氯酸钠溶液);但在飞机上发生溢出时,则应该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如苯扎溴铵等。
4. 使用消毒剂时,从溢出区域的外围开始,向中心进行处理。
菌(毒)外溢在台面、地面和其他表面
5. 作用适当时间后(例如30 分钟),将所处理物质清理掉。如果含有碎玻璃或其他锐器,则要使用簸箕或硬的厚纸板来收集处理过的物品,并将它们置于可防刺透的容器中以待处理。
6. 对溢出区域再次清洁并消毒(如有必要,重复第2~5步)。
7. 将污染材料置于防漏、防穿透的废弃物处理容器中。
8. 在成功消毒后,通知主管部门目前溢出区域的清除污染工作已经完成。
菌(毒)外溢在防护服上
应立即进行局部消毒,更换。污染的防护服用消毒液浸泡后进行高压灭菌处理。
三、菌(毒)外溢到皮肤粘膜
这种情况被视为有很大危险,应立即停止工作,能用消毒液的部位可进行消毒,然后用水冲洗15-20min,。处理后安全撤离,视情况隔离观察,期间根据条件进行适当的预防治疗
皮肤刺伤
若皮肤被刺破应被视为有极大危险,应立即停止工作,对伤口进行挤血,用水冲洗消毒。视情况隔离观察,其间根据条件进行适当的预防治疗。
离心管发生破裂
非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
这种情况被视为发生气溶胶暴露事故,应立即加强个人防护力度,其处理原则如下:
(1)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停止后密闭离心筒至少30min,使气溶胶沉积。
(2)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至少30min。
离心管发生破裂
发生这两种情况时都应报告实验室负责人。随后的所有操作都应加强个人呼吸保护并戴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可在外面戴适当的一次性手套。当清理玻璃碎片时应当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来进行。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然后回收。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反复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并干燥。清理时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离心管发生破裂
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
所有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如果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该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还可以采用化学方法消毒安全杯。
发现相关症状
若操作者或其所在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出现与被操作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类似的症状,则应被视为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应及时到指定医院就诊,并如实主诉工作性质和发病情况。在就诊过程中,应采取必要的隔离防护措施,以免疾病传播。
事故报告制度(1)
凡涉及病原微生物操作的单位均应建立实验室事故报告制度。实验室事故的报告制度一般应遵循以下程序和原则:
事故报告制度(2)
发生上述突发事件或事故,在妥善处理的同时向实验室负责人 口头报告,负责人应立即向上级报告,必要时应及时进入现场进行处理。应如实填写事故记录和事故处理记录。
处理后负责人应立即向单位生物安全委员会作详细汇报。
生物安全委员会和负责人应认真负责,及时对事故做出危险程度评估。
事故报告制度(3)
在12 小时内向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
对事故的经过以及事故的原因和责任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对感染者的发病过程作详细记录和检验。
事故有了结果以后,当事人、负责人应深入实事求是地找出事故的根源,总结教训写出书面总结。单位领导要向上级主管部门写出书面报告,报告事情的经过、后果、原因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