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应注意的基本事项
· 第一章 危险物质的处理
· 1. 前言
· 2. 着火性物质
· 2.1 强氧化性物质
· 2.2 强酸性物质
· 2.3 低温着火性物质
· 2.4 自燃物质
· 2.5 禁水性物质
· 3. 易燃性物质
· 3.1 特别易燃物质
· 3.2 一般易燃性物质
· 4. 爆炸性物质
· 4.1 可燃性气体
· 4.2 分解爆炸性物质
· 4.3 爆炸品
· 5. 有毒物质
· 5.1 毒气
· 5.2 毒物、剧毒物及其它有害物质
· 第二章 危险装置的使用
· 1. 前言
· 2. 电气装置
· 2.1 触电
· 2.2 电气灾害
· 3. 机械设备
· 4. 高压装置
· 4.1 高压釜
· 4.2 高压气体容器
· 5. 高温、低温装置
· 5.1 高温装置
· 5.2 低温装置
· 6. 高能装置
· 6.1 激光器
· 6.2 X射线发射装置
· 7. 玻璃器具
· 第三章 实验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
· 1. 化学药品中毒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 1.1 一般的应急处理方法
· 1.1.1 吞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 1.1.2 吸入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 1.1.3 沾着皮肤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 1.1.4 进入眼睛时的应急处理方法
· 1.2 无机化学药品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
· 1.2.1 强酸(致命剂量1毫升)
· 1.2.2 强碱(致命剂量1克)
· 1.2.3 氨气
· 1.2.4 卤素气
· 1.2.5 氰(致命剂量0.05克)
· 1.2.6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硫化氢气体
· 1.2.7 砷(致命剂量0.1克)
· 1.2.8 汞(致命剂量70毫克(HgCl2))
· 1.2.9 铅(致命剂量0.5克)
· 1.2.10 镉(致命剂量10毫克)、锑(致命剂量100毫克)
· 1.2.11 钡(致命剂量1克)
· 1.2.12 硝酸银
· 1.2.13 硫酸铜
· 1.2.14 利用重金属螯合化而解毒
· 1.3 有机化学药品中毒的应急处理方法
· 1.3.1 烃类化合物(致命剂量10~50毫升)
· 1.3.2 甲醇(致命剂量30~60毫升)
· 1.3.3 乙醇(致命剂量300毫升)
· 1.3.4 酚类化合物(致命剂量2克)
· 1.3.5 乙二醇
· 1.3.6 乙醛(致命剂量5克)、丙酮
· 1.3.7 草酸(致命剂量4克)
· 1.3.8 氯代烃(致命剂量CCl4:3毫升;Cl2HCCHCl2:1克;
· 1.3.9 苯胺(致命剂量1克)
· 1.3.10 三硝基甲苯(致命剂量1克)
· 1.3.11 有机磷(致命剂量0.02~1克)
· 1.3.12 甲醛(致命剂量60毫升)
· 1.3.13 二硫化碳
· 1.3.14 一氧化碳(致命剂量1克)
· 2. 烧伤
· 2.1 烧伤程度的判断
· 2.1.1 轻度烧伤
· 2.1.2 中度烧伤
· 2.1.3 严重烧伤
· 2.1.4 休克症状
· 2.2 烧伤应急处理方法
· 2.2.1 冷却
· 2.2.2 治疗烧伤应注意的事项
· 3. 由冷冻剂等引起的冻伤
· 3.1 应急处理方法
· 4. 由玻璃等东西造成的外伤
· 4.1 紧急止血法
· 4.2 特殊的外伤部位
· 4.2.1 头部
· 4.2.2 脸部
· 4.2.3 颈部
· 4.3 刺入异物
· 5. 电击
· 5.1 应急处理方法
· 6. 被放射线照射
· 6.1 应急处理方法
· 7. 苏生法
· 7.1 确保呼吸道畅通的方法
· 7.2 人工呼吸法
· 7.2.1 口→鼻法
· 7.2.2 口→口法
· 7.3 心脏按摩
· 第四章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
· 1. 前言
· 2. 收集、贮存一般应注意的事项
· 3. 处理时一般应注意的事项
· 4. 无机类实验废液的处理方法
· 4.1 含六价铬的废液
· 4.2 含氰化物的废液
· 4.3 含镉及铅的废液
· 4.4 含砷废液
· 4.5 含汞废液
· 4.6 含有机汞的废液
· 4.7 含重金属的废液
· 4.8 含重金属的有机类废液
· 4.9 含钡废液
· 4.10 含硼废液
· 4.11 含氟废液
· 4.12 含氧化剂、还原剂的废液
· 4.13 含酸、碱、盐类物质的废液
· 4.14 含无机卤化物的废液
· 5. 有机类实验废液的处理方法
· 5.1 含一般有机溶剂的废液
· 5.2 含石油、动植物性油脂的废液
· 5.3 含N、S及卤素类的有机废液
· 5.4 含酚类物质的废液
· 5.5 含有酸、碱、氧化剂、还原剂及无机盐类的有机类废液
· 5.6 含有机磷的废液
· 5.7 含有天然及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废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