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免疫学知识特点,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0年第11期第16卷 教学园地
作者:曹雅明 吕昌龙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沈阳 110001
中国图书分类号 R392-42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 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当代免疫学的发展现状是其广泛地渗透到医 学、生物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正是由于其惊人的发展速度,特别是分子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的 不断开拓和深入,使得人们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诸多环节正在形 成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因此,如何围绕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其教学质量,充 实和完善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积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自然成为免疫学教学的 关键。下面,将就免疫学的教学体会,略谈一二。 1.把握要点和难点
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觉得初次接触免疫 学知识,学习较为困难。因此,如何在学时少课程内容多的情况下,既能使学生弄懂免疫 学知识,又能使学生提高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是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为 此,除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外,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向学生介绍免疫学中的要点和难点,特别要把免疫学的名词概念讲述清楚,并在 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全面阅读教材内容。例如,“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一章中的要点 是MHC和MHC分子等基本概念、HLA基因复合体的定位、结构及其编码产物、HLA-I、II 类分 子的结构、分布和主要功能、HLA的医学意义;作为难点是MHC分子的两重性。在异体内 MHC 分子作为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能够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在自体内MH C分子在免疫应答中所必需:正是MHC分子以复合物的形式参与了抗原肽的递呈,以此供T细 胞识别;调控各种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由此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机制。同时,各细胞因 子的作用以及有别于APC递呈外源性抗原,靶细胞 活化T细胞的第二信号产生均是应当讲清的 难点内容。由此,有利于学生弄懂所学的内容,便于记忆,提高课堂吸收率;有利于学生掌 握最基本知识,获取更多的有关知识信息;有利于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余地,培养自学能 力,提高学习兴趣。
2.注重知识的整体性
免疫学理论浓重的特色之一是人体中不论免疫系统还是免疫效应分子 (如细胞因子等) 都是以网络形式存在的。各章节知识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因此,在学生了解、掌握基本概念、观点、理论、原理等抽象知识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 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与学生采取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围绕主线,展开横向、纵向知识的关 联性,分析各部分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使知识结构整体呈现。例如:关于 "肿瘤免疫"一章,与学生共同从肿瘤抗原的种类和特点,免疫应答效应机制——细胞免疫和 体液 免疫的发生和部位,某些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作用以及参与对肿瘤细胞有杀伤功能的免疫 细胞及其作用机制等不同层次和水平加以分析和认识,由此,才能真正使学生对一个免疫现 象,一种免疫机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完整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可以进 一步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系统、全面认识,又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指 导学习方法,同时,通过营造一种良好活跃的学习氛围, 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发展锻 炼,培养分析综合的逻辑性、多维性、独创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对免疫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复杂性还要有正确认识,避免片面的不加分析的去理解以防止 误导学生陷入教条思维境地。免疫应答是免疫系统在体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动态变化, 一些免疫效应分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十分复杂。 例如, 细胞因子在正常机体内有生理平 衡 调控作用,并可增强机体抗肿瘤、抗感染的免疫力, 但是如果大剂量长时间外源性投入,就 会对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运用免疫学知识的能力,应体现在 免疫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3.着眼新发展信息
当代免疫学的特点之一是其发展上的高速度。因此,优化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将 其新进展、新知识、新技术归纳、提炼、综合、渗透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去,也是免疫 学教学的重要一环。例如:在相应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分别介绍天然免疫研究的新近展;肿 瘤免疫治疗的实验疫苗战略;一氧化氮作为免疫效应分子在抗肿瘤、抗感染中的地位和作用 ;细胞粘附分子在肿瘤发生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等。通过集中讲座、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 学生认识免疫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热点,追踪分析发展前沿。由此,激发学生探索未来世界 的求知欲,不断充实现代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防止知识与视野彼此脱节的弊病。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尝试,我们认为符合“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人才培 养模式。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培养,即在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的基础 上,培养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同时,教学相长,教 师本身也得到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升华。
毫无疑问,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核心是教学质量。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成功的 基本条件。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内涵。从这一基本点出发,21世纪应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备很强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能力的开拓型人才,由此,方能适应未来 社会的发展与竞争。
作者简介:曹雅明,男,41岁,副教授,医学博士,主要研究感染免疫
[收稿2000-03-16 修回2000-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