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总会提出为什么测定会出现负值的问题,我从仪器角度解释一下测定数据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如果大家能熟悉这一计算过程,对于出 现负值的原因查找会有帮助。咱就以2点终点法为例子吧
首先是吸光度度的计算,下图给出的是一个尿酸标本测定曲线,其中黑色圈内的测光点是我们计算用的,分别是15点与16点的吸光度 均值A1、33点与34点的吸光度均值A2。其公式为
A=A2 - K * A1
其中K为液量修正系数,其计算方法为
K= (S + R1)/ (S + R1 + R2) S是标本量、R1、R2分别是试剂一、二的量
这时我们得到吸光度A值后,开始浓度的计算
浓度C =[K * ( A — B) + C1]* IFA + IFB
其中B是S1ABS吸光度,也就是空白或第一标准液的吸光度,
C1是空白或是第一标准液浓度,
K是K系数,也就是下图中所做标准曲线的斜率(图中已标出)
IFA、IFB都是仪器常数,在一般情况下IFA=1,IFB=0,C1=0,所以该公式可以简化成C = K *(A — B)
K系数的计算是通过仪器测定S1(标准液1)、S2(标准液2)的A值以及给定的浓度来计算的。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可以知道结果为负值有两个环节可能出现,一是A2—K*A1时,第二是A — B(空白吸光度)时,前一种情况说明试剂质量完全失效,应更换,但是日常出现这样情况非常少见,而第二种情况是最多见的,所以为 什么总是推荐大家每天做空白校正,就是这个原因。每天的试剂都在变化,试剂空白吸光度也在变化,这样既可以预防试剂过期,也可以 减少被测物含量很低的标本出现负值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