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净化技术效果及其注意事项
过去的无菌室与现代无菌室的区别
过去的无菌室与现代无菌室的最大区别,在于对控制的认识与要求方面。过去的无菌室,一直是采用密闭、消毒、低温、单室控制的手段,虽然室内的微生物浓度,也许一时能够达标,但是由于不可能有效消毒室内空气、消除室内人员发菌、阻止室外空气的渗透,所以无法维持对无菌室长期、持续、有效地控制。尤其对于高度无菌控制场所来说,更是如此。
为此,常常不得不准备两间无菌房间,一间使用,另一间消毒待用。如使用房间微生物浓度偏高,马上需转移到另一间待用房间,再去消毒原使用的房间,然后再转入待用。
这种长期化学消毒,对人的皮肤、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有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会损伤患者的免疫系统,且容易抑制正常菌群,破坏菌种平衡,并产生耐药菌株,还会造成化学药物残留于环境。
因此,过去的无菌室操作技术,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如今,现代无菌室采用了生物洁净技术,相应地采取了如下4种完全不同的控制措施:
*强调除菌控制,保证送入洁净无菌的空气
*强调气流控制,稀释或排除人员发菌
*压差控制,消除了室外污染空气的渗漏
*区域控制,提供了综合保障的措施
生物净化,对受控环境实施了一种长期、持续、有效控制
*生物净化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比较过去的无菌室与现代无菌室的控制思路,可见生物洁净技术,不再只注重最终无菌程度,或者通俗讲,不再将微生物浓度达标,看成是无菌室合格的唯一标准,而是将对最终结果的控制,转变为对送风、室内污染、室外渗透等各个影响因子的控制,即对全过程的控制,从而建立起了一套动态保障体系。这样,才能实现一种长期、持续、有效的控制。[/b]
由于生物洁净技术,是靠过滤除菌、气流、压差等物理手段控制,所以不会对人与环境产生任何危害,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技术。
[b]*空调系统发生微生物污染的原因和措施
要对受控环境进行长期、持续、有效控制,还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即除了对室内控制外,还要对区域、对空调系统控制。只要在系统中存在微生物污染的隐患,即使能保证一万次合格,也不能消除万一出现的污染。所以只有消除系统中存在的微生物污染隐患,或任何可能出现的风险,才能保证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微生物污染。
空调系统发生微生物污染,通常存在以下3个部分组成的关系链:存在微生物的积累;引发微生物的繁殖;使微生物从积存地散播给易感人群的传播途径。
要对受控环境实施长期、持续、有效控制,应该采用如下相应对策:阻止微生物进入空调通风系统;万一进入,不使微生物在系统中繁殖;万一繁殖,切除微生物通过系统传播的途径。
阻止微生物进入机组或系统,是生物净化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全过程控制的一个起点。而空气过滤器,恰恰是阻止微生物进入系统的最有效措施。进入系统通常是两个口,新风口和回风口。我们通常会重视进入新风的品质,关注新风口的粗效过滤器,但如前所述,新风中几乎没有致病菌。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回风口的过滤器的作用。
国标《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规定,在医院空调系统回风口,应设置低阻中效空气过滤器,意在阻止致病菌进入系统。
不让微生物在系统中繁殖,不是靠消毒杀死微生物,而是通过不让系统积尘、积水,不使用易滋菌发霉材料等措施,来消除微生物生存的条件。
并且,对区域与系统采用综合措施,切断系统传播途径,例如在系统中设置空气过滤器,各功能区域独立分区,采用独立系统,并注意各空调分区能互相封闭,以避免停机时发生空气途径交叉感染。在有洁净度要求的房间、严重污染的房间,还应采取使之成为一个单独系统等措施。
可见,生物洁净技术对受控环境实施了一种长期、持续、有效控制。
室内微生物环境控制,应重视降低微生物污染负荷
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暖通空调是一项耗能的环境控制手段,控制能力有限。暖通空调的确有对室内环境控制的有利作用,但同时还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减少负荷、降低暖通空调系统的容量,一直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这样不仅能减少投资与降低运行费用,而且更是创造良好室内环境的一条重要思路。
千万不要夸大暖通空调的作用,做一些暖通空调力不从心的工作,尤其是对生物净化来说,更是如此。
例如,对于热环境控制,常常会关注改善围护结构、减少太阳辐射等建筑措施,来减少热负荷。如果是全玻璃建筑,会将这部分负荷加在暖通空调上,即使能达到所要求的温湿度控制参数,也难以保证室内人员舒适与健康。
再如,工业通风,也是一直注重改进工艺、隔离或控制污染源等措施,来减少污染负荷,以更短时间、更近距离排除污染,而不是等污染扩散后,再用更大风量去全面通风,这样不但效果更差,还会导致室内风速过高、噪声和能耗过大等。
因此,对于室内微生物环境控制,更应该重视降低生物污染负荷,消除或减少传播可能性。这对有效降低空调控制空气途径传播的要求与范围,至关重要。
*更合理的平面布局与人流、物流设计等措施,可以降低生物负荷
更合理的平面布局与人流、物流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生物负荷和相应风险,也更能有效地降低造价与运行费用。因此,降低或消除感染,就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消除生物恐慌,就是最大社会效益。
例如,SARS疫情期间,采用发热门诊进行预诊分诊,可有效筛分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缩小生物净化控制范围。要求患者带口罩,对于降低呼气、咳嗽、喷嚏的速度和病菌发生量来说,是最有效措施。患者打喷嚏时,会释放出大量液滴,其中大多数粒子的粒径在10μm,也有超过100μm的。大粒径的液滴,沉降到地面,粒径较小的,在沉降过程中迅速蒸发,直径减小形成液核。如不加控制,人打喷嚏的初速,可达100m/s(有的文献说可高达300m/s),要靠通风气流速度来抑制咳嗽、喷嚏散发病菌,简直是不可能的。即使理论计算上可行,其风速连健康人也受不了。如能规范人的行走、清扫等行为,就可防止附着在液滴和液核上的病源微生物二次悬浮,而扩散至空气,更是降低稀释风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反,如不去减少生物污染负荷,而要求通风空调机组,承担全部杀灭致病菌,和控制空气途径传播的任务,则需要更大风量、更高压差控制,甚至得将通风空调机组,变成一个空气消毒器。
而源源不断将消毒空气送到整幢大楼的每个房间,则危害更大,污染面更广,且相关造价与运行费用也难以承受。因此,千万不能要求家用空调器,去应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爆发,以及生化袭击等突发事件。这是不合理的。
空调的一个永恒主题,是节能和环保。相对于普通空调来说,生物净化空调的耗能更多,因此降低生物污染负荷,对于生物净化是一件事半功倍的有效措施。
由于暖通空调工程师对控制对象不熟悉,要做好它并不易,因此一定要了解控制对象,强调根据控制的对象微生物的要求,提出适用的暖通空调技术,切不要盲目提高要求,扩大功能与控制范围,否则付出的代价会不堪负担。
如SARS疫情期间,一开始作为不明病毒处理,控制参数与设施要求很高。后来明确SARS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控制要求马上就降了下来。后来又允许在充分除菌的基础上自循环,隔离病房的造价与运行费用就大幅度下降了。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案例。
*“物理隔离优先”,也是减少生物负荷最有效措施之一
物理隔离原则,是用实体将污染源隔离,但隔离有两种不同的概念和措施。英语词汇中,ISOLATION与CONTAINMENT意义不同,前者意在分开、脱离、隔绝,而后者强调限定、围堵、密闭。这两种思路采用的措施不同。
无菌病房的保护对象,是免疫低下的患者(对他人与环境无害)。“污染”患者的,是他人发菌与环境中空气浮游菌,采用的是ISOLATION式的隔离措施。
而像生物安全实验室、烈性呼吸道传染隔离病房等场所,其处理对象对他人与环境有害,强调采用CONTAINMENT式的围堵措施,要将对象隔离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生物安全实验室规范,要求将有害微生物一级隔离在生物安全工作台,为绝对保险,还要求将主实验室作为二级隔离区域。也可理解为:首先将有害微生物围堵在生物安全工作台,然后将主实验室作为第二道围堵物。
GB50346-2004《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要求将高效过滤器,设置在围护结构的排(回)风口上。其本意,是要将污染范围限定在最小范围内,以防止污染物进入系统(包括管路与机组),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由于高效过滤器承担了阻止致病菌向外渗漏的重责,只要有一丝的渗漏,致病菌就有可能逸出,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防止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高效过滤器表面密封条弹性降低或老化,还要求定期测试。因此,对排(回)风口内高效过滤器的检漏要求特别高,需要留有较大的空间,以便人员进入检漏。
另外,由于高效过滤器表面富集了高致病性微生物,为防范更换时这些微生物对维修人员造成伤害,除了要求维修人员身穿防护服外,还要求将高效过滤器设置在具有可袋进袋出(BAG IN AND BAG OUT)结构的特殊排风装置内,以防止维修人员直接接触高效过滤器。
国外这种袋进袋出排风装置的结构特殊,很重、很大,无法直接安装在排风口,所以国外有些规范,不得不容许将排风装置设置在管路中间,相应还强调在更换高效过滤器时,先要将管路进行消毒。
如今,国内已经开发出“动态气流密封负压排风装置”,通过了鉴定并成功地用做了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排风口。无论理论证明、实验验证,还是使用考核,都已证实这种专利排风口,在任何时候均不可能出现渗漏。如果在围护结构上采用这种排风口,将有害气溶胶围堵在主实验室内,管路与机组就不存在微生物污染,没有必要进行复杂消毒,只要强调在排风过滤器消毒与安全更换就行了。
又如,当年控制SARS疫情,是采用物理隔离优先,还是要求空调承担所有场所切断病菌传播的重责呢?那时曾要求对空调机组内加设紫外线灯,强调频繁进行消毒,甚至要求全新风运行,似乎要将全国所有的民用空调,都改造为抗SARS空调。这样,全国空调的改造与运行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国家、个人都承担不起。
后来,明智地采用物理隔离优先的政策,正确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如新建或改建合格的隔离病房(隔离病源);各医院设立发热门诊、各单位设立接待室,车站码头设置测温点(切断传播);隔离与SARS病人接触过的人群(保护易感人群)。将SARS病人、接触者与健康人群隔离,大大减少了生物污染负荷,缩小了控制范围,十分简便、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的疫情传播与控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