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医生对“茶水代替尿液检验”的检验学解释
一、原理决定一切
尿液潜血(红细胞)分析试纸的反应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的假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分解过氧化物,产生新生态的氧,进而氧化指示剂,使指示剂显色,从显色的强度可以得知尿液中血的浓度。
尿液中白细胞测定的反应原理是利用中性粒细胞内酯酶催化水解吲哚酚酯水解,产生游离酚,游离酚氧与试纸中的重氮盐偶合而显紫色。
茶叶水中的物质及其复杂,主要包括有水、蛋白质、氨基酸、咖啡因、多元酚类、碳水化合物、脂质、矿物质、植物色素、维生素、挥发性成分、有机酸等等。有些茶叶由于环境污染,其含有的杂质就更数不胜数,只要是有氧化性,能产生新生态氧,就能使指示剂氧化,使指示剂显色,产生假阳性反应,而那些酚类及其他有机物,只要能与试纸中的重氮盐发生偶合反应,就都可以产生假阳性反应。
也许有人会说尿中的各种成分不也很多吗?但是尿液检测专用的试纸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些干扰,因而影响不大。同样的道理,由于茶水中的有形成分(如尘埃、碎屑、悬浮微粒、茶碱结晶体等)也很多,很容易就会造成一些尿沉渣分析仪报出错误的结果。
现在正规医院的检验科或检验中心所使用的尿液分析仪器与试剂都是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尿液专用测定仪,是在国家规定的严格质量保证体系下进行的,其质量的保证对象是人体的尿液,仪器的设计和检测原理也都是针对尿液的,而且各省市的临床检验中心每年至少对医院进行两次检测,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记者真的想调查一下医院的检验质量,可以购买一些尿液质控品(有商品化的试剂提供),到各个医院去做,并对最终结果进行收集和统计分析。
二、不符合检验操作规范
从检验科的角度来说,首先就是标本不合格。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规定:尿液的留取应取新鲜尿,以清晨第一次尿为宜,条件恒定,便于对比;使用清洁有盖容器;标本留取后,应及时送检,以免细菌繁殖、细胞溶解等。茶水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干扰物质,尿试纸的设计主要是考虑人体尿液的成分,并尽量避免其他物质的干扰,准确测定所需要的项目,而不是茶叶的成分。从这个角度说,任何一个检验人员面对一杯冒充尿样的茶水,想做好质量控制也无从下手。
仪器实验或手工实验都是通过各种化学或生化指标来间接判断是否有炎症的,仪器和实验的检测标底物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尿常规检测的注意事项之一就是检测前数小时内不要饮茶、咖啡等饮料,以免导致结果的假阳性。显而易见,直接用茶水去做检测会出现什么后果了。以前有些人出于各种目的去医院骗“请假条”,主要手段就是在尿里加蛋清或茶叶,以期达到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结果,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招数。
反观国外发达国家,一些住院病人的检测标本确实是由医务人员协助采集的。比如尿常规,在女病人采集标本时,首先需要仔细清洗外阴,在医务人员的监督和指导下留取中段尿,否则外阴皮肤的细菌会污染标本,造成结果的假阳性。由于我们国家目前尚无条件完全模仿国外的检查模式,很多标本都是由患者本人采集,由于采集方式不当,也可能会造成假阳性的检测结果。这时医生就要根据临床症状、患者主诉来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可以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重新检测。
小科普:在茶水尿常规检查中,为什么会出现“红细胞”或“潜血”阳性报告?
尿液潜血分析试纸的反应原理是利用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的假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分解过氧化物,产生新生态的氧,氧化指示剂,使指示剂显色,从显色的强度可以得知尿液中血的浓度。也就是说并不是测的完整的红细胞,而是亚铁血红素,所以如果红细胞已经分解,仍然可以测出阳性。因此检验科经常会报出:RBC++,镜检阴性的结果。如果茶叶中含有假过氧化物酶活性物质,同样可以分解试纸的过氧化物样本,产生新生态的氧,氧化指示剂,使指示剂显色。
小科普:在茶水尿常规检查中,为什么有的镜检也会报告发现红/白细胞?
1、镜检属于形态学检测,需要检验人员的经验判断。如果肉眼在显微镜下看见非常典型的红/白细胞才报告,虽然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但是降低了诊断的敏感性。因为尿液中的细胞(如果确实有的话)形态千变万化,总有不典型的、不太像的,或者完整细胞形态已经被破坏,仅留下细胞的碎屑或残渣。所以作为一个检验人员应该兼顾敏感性与特异性,看到典型的细胞要报告、看到不典型的细胞要考虑患者可能患有的疾病后再报告。茶水里面有微粒、尘埃、茶碱结晶、茶叶碎屑等正常人体尿液中根本不会含有的成分,这些成分会极大地干扰检验人员的判断和鉴别。尤其是面对一位事先主诉“尿痛”,怀疑“尿路感染”的年轻女患者,当检验人员在显微镜下看到疑似“红/白细胞”的物质的时候,必须如实报告。
2、同时,自动的化学检测由于受到茶水中物质的影响,结果会提示红/白细胞出现假阳性(基本原理已经在前文阐述),这对检验人员也有很大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