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检验科血液检测中安全防护的重要意义
加强检验科血液检测中安全防护的重要意义
刘景梅1刘启臣 2 朱兆生 2
( 1 夏津县单采血浆站, 山东 夏津 253200)
( 2 夏津县人民医院, 山东 夏津 253200)
在临床实验室工作中, 由于检验工作者长期接触具有生物危险性的物品, 所以实验室的安全防范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自己及患者的健康, 减少医源性感染,“安全第一”是必须遵守的原则。血液是病原体的传播载体, 特别是乙肝病毒(HBV) 和艾滋病病毒( HIV) 。我国是乙肝大国, 人群中有 10%左右乙肝患者和 HBV 携带者。近年来, 艾滋病的发病率和HIV 携带者逐年增加, 这给天天与血液打交道的检验人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然而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自我防范意识淡薄,实验室相应的保护措施、管理制度的缺乏, 这就要求必须加强防范意识这方面的教育。
1 血液检测中的防护措施
从采血、标本处理到标本上机检验人员都是 HBV、HIV等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应制定相应保护措施。在这些措施的实施中, 首先应明确: 因为某个血样病毒感染性情况不明, 在工作中必须假定所有血样都具有感染性, 严格施行保护措施, 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1.1 使用安全性优异的血液学检验用品 追求安全性、保护检验人员的健康, 是近年来血液学检验用品设计和生产的趋势。采用安全性领先的产品, 提高工作环境质量。采血器材应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典型的真空采血系统由双向无菌针头、持针器和各种真空管三部分组成, 与多种血液学检验仪器配套, 直接上机, 构成全封闭系统,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检验人员在采血、标本运输、处理、上机以及废物弃置等检验过程中各个环节与血样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可能。现在已有部分医院采用血清凝胶管 ( SST) 及血浆凝胶管( PST) ,将血清或血浆与血细胞分离, 实现一管操作, 减少与血样接触。
1.2 洗手 与患者和血样接触后, 经常洗手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常规洗手, 用肥皂及自来水冲洗就已经足够, 无需使用消毒液, 不提倡使用消毒纸巾, 使用消毒纸巾, 不用水冲, 不能充分稀释或冲击手上的污染物。经常洗手可以在洗手后擦一些护肤品, 以保护皮肤。
建议在下列情况下必须洗手: ①当手上沾有肉眼可见的血迹时; ②工作完成后及离开实验室前; ③脱手套后; ④在饮食、吸烟、化妆、换隐形眼镜及上厕所前。⑤在任何需要手与黏膜、眼睛或破损皮肤接触前。
1.3 戴手套 戴医用乳胶手套可以为检验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 但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 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 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 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 从而降低感染的可能。乳胶手套应为一次性医用产品, 不可反复使用, 应从质量过关的厂商购买, 使用前后应检查是否有肉眼可见的破损。使用中如手套沾上血或因理化因素出现破损时, 应及时更换。因为 HBV 可以通过间接接触传染, 使用实验室中的电话或电脑时, 应摘手套。建议采血人员采血时应戴手套, 尽管很多采血人员戴手套感觉手感不好, 对静脉触摸不满意。但是, 考虑到 HBV、HIV 感染后的严重后果, 这种不便可以通过多次练习来克服, 如患者有明确的 HIV 或 HBV 感染时, 可戴双层手套, 严防针刺意外。实验室安全防范规则中应明确在以下情况下采血人员必须戴手套: ①采血人员手部皮肤有破损时。②给不合作的患者抽血时。③皮肤穿刺采血时( 如采指头血时) 。④新采血人员培训时 ( 既可保护学生又可使学生习惯戴手套采血) 。
1.4 清除血迹 真空采血系统为全封闭系统, 使用真空采血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少采血、标本运输、标本处理中血样外溅的机会。但是各种操作意外也可能发生, 造成血样对环境的污染。
如使用传统注射器, 试管方式采血, 试管无盖, 系统开放, 血液检测过程中血样污染环境的机会大大增多。无论采用何种系统, 一旦出现血样污染, 即应使用医用消毒剂, 消除血污。具体清除步骤如下: ①清除前应先戴厚乳胶手套, 有条件时可以穿保护服。如果血污中带有碎玻璃或其他利物, 应先将其扫除, 切勿用手接触。如果血污太多, 可考虑穿不透水的胶鞋。②用手纸、纱布或纸巾等吸干血迹, 以增加消毒剂的效力。③清洗污染面, 并吸干。④使用中效至高效医用消毒剂消毒表面, 消毒液应保留足够的时间。⑤可吸干消毒液或令消毒液自干。⑥用水冲洗表面并擦干防滑。⑦将所有废弃物置于专用容器, 按医院有关规定统一弃置。
1.5 针头的使用与弃置 针头损伤是职业性 HBV 和 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 使用针头时要格外小心, 在检验过程中, 原则上应尽量减少使用针头、减少对针头的操作。使用传统注射器、试管方式采血时, 采血人员往往处于一种两难境地。采血后,如果不摘掉针头, 将血直接由注射器推入试管, 往往由于血液通过针头时压力过大, 造成溶血, 血样质量不能保证。如果将针头摘掉后再推血入试管, 就不得不用手对针头进行操作, 危险性很大, 人员安全不能保证。推荐使用真空采血系统, 一手拿持针器,针头可以轻松地在专用针头弃置容器的凹槽内取下, 针头自动落入坚固的容器内。这样, 血样的质量和人员的安全均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1.6 实验室的常规管理 实验室应宽敞、整洁, 实验室内应禁止饮食、吸烟等活动, 外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应对本室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 制定书面安全规定, 并监督实施, 严格按照医院有关规定弃置实验室废物。
2 血液检验中意外的处理
检验过程中出现针头损伤或皮肤沾血, 应马上用肥皂清洗, 再用大量清水冲洗伤口或污染面。如果需要, 再包扎伤口。黏膜或眼结膜被血污染后亦应用大量清水冲洗。
2.1 与 HBV 的意外接触 HBV 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意外接触传染, 患者可以传染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也可以传染患者。应规定所有有可能接触 HBV 的医疗工作者必须注射乙肝疫苗。疫苗应为 DNA 重组疫苗, 按标准程序三角肌注射, 首次注射后 1 个月及 6 个月后再注射 1 次, 共 3 次。检验人员皮下或黏膜与血样意外接触后, 感染乙肝危险性大小是由血样乙肝病毒的量和病毒是否复制, 检验人员注射乙肝疫苗情况及其免疫反应状况等决定的。危险性大小不同, 采取的预防措施也不一样。
2.2 与 HIV 的意外接触 HIV 可以通过直接意外接触传染, 未见有可通过间接意外接触传染的报道。HIV 可以由患者传染医疗工作者, 也可由医疗工作者传染患者。由于至今仍没有有效的 HIV 疫苗, 与 HIV 意外接触后无法进行免疫预防, 可使用叠氮双脱氧胸腺嘧啶( AZT) 的预防方案, AZT 是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DA) 批准的第一种抗 HIV 药物,其作用机理是阻止病毒 RNA 向 DNA 的逆转录。以 AZT 为主的预防方案有一定效果, 但是疗效尚不肯定, 具有实验性质。如果发生意外接触的血样确认为 HIV 阳性或极端怀疑为阳性时, 可以考虑使用此预防方案。
3 血液检测中 H BV 和 H IV 的危险性
多种病毒性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播的, 其中 HBV 和 HIV对检验人员的威胁最大。HBV 和 HIV 的感染途径相似, 检验人员经常与 HBV 和 HIV 阳性的血样接触, 造成感染的机会很多。但是, HBV 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 10^8~10^9 拷贝/ml, 丙肝病毒( HCV) 在血液中的浓度在 10^2~10^3 拷贝 /ml 左
右, 而 HIV 通常只有 100~10^4 拷贝 /ml。检验人员中职业性HBV 感染的人数远远多于 HIV 感染。尽管 HBV 和 HIV 亦存在于唾液、眼泪等多种分泌物中, 血源性 HBV、HIV 感染在检验人员职业性感染中仍占绝大多数。
有研究表明, HIV 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远远低于 HBV。25 ℃下 HBV 可以在血制品或干血块中保持活性 7 天以上,HIV 却很容易被破坏。风干可使 HIV 的感染活性在短时间内呈指数下降, 数小时内可下降 90%~99% 。有文献提示, 在室温( 23 ℃~27 ℃) 下 HIV 每 9 小时失活 90% 。对于 HBV 的预防措施和对 HIV、HCV 等足够。实验室现有的对 HBV 有效的常规清洁、消毒及灭菌方法对 HIV 完全有效, 不必恐慌。HBV、HIV 在实验室中的传播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接触两种形式。①穿刺: 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 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 造成感染, 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 HBV、HIV 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 HIV 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 HIV 感染的可能性在 0% ~0.9% 之间, 平均为0.4% ; 而对于 HBV, 这个可能性在 6% ~30% 之间, 平均为18% 。由于 HBV 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 HIV 高得多, 在一定人群中, 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 HBV 感染比 HIV 感染多得多。②皮肤破损: 由于皮肤破损( 小伤口、溃疡、擦伤等) 与带有 HBV、HIV 的全血、血清或血浆长时间接触可以造成感染。③黏膜: 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 带有 HBV或 HIV 的全血、血清或血浆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接触, 可以造成感染。有文献表明, 皮肤或黏膜与被带 HBV 血液污染了的物品( 如电话、试管、仪器表面等) 接触, 可以感染 HBV。对于HIV 可以通过这类间接接触传播的机会很少。检验人员的手最容易被 HBV 污染, 咬指甲、吸烟、饮食、整理隐形眼镜及其他手-口、手-眼、手-鼻接触都可以构成间接接触, 这类行为应在实验室中禁止。隐形眼镜掉在实验室中, 应彻底冲洗后才能戴上。
总之, 实验室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严格遵守标准化的工作操作程序和操作规程, 采取综合措施, 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的侵染, 确保周围环境不受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