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移动站
行业动态
返回
首页
行业动态
产品信息
实验室信息
实验技术
标准法规
第四届国际非线性等离子体科学研讨会在浙江举行
发布时间 2006/11/11 点击 1217 次
科学时报9月6日讯 “第四届国际非线性等离子体科学研讨会暨等离子体湍流与输运国际讲习班”近日在浙江大学举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和中国的专家,为我国70名年轻一代核聚变人员讲学。这是我国在加入ITER计划后,为加速推进核聚变研究进行的专门人才培训。
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简称ITER(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nergy Reactor),是今年6月28日在莫斯科召开的六方会议上,决定由六方共同出资在法国南部卡达拉舍建造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从而推进磁约束核聚变的研究,为核聚变今后的实际应用架起一座桥梁。ITER与现在的核裂变电厂不同,核聚变是以海水中提炼出的氘为原料。从一升海水中能提炼出30毫克左右的氘,其聚变后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放出的能量。若将地球上的所有海水中的氘都提炼出来用于核聚变,那么我们的能源就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用之不竭”。而且,核聚变后的产物没有任何放射性,非常环保,不会像核废料那样很难处理。
在电荒、煤荒、油荒……能源危机的困扰中,各个国家都在寻找新型可替代能源的背景下,核聚变无疑为解决全球能源问题找到了一条新出路。其实早在40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了核聚变探索,却一直举步维艰。虽然目前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都在进行各自的核聚变研究,但“各自为政”地研究,很多问题靠自身的力量仍没有办法解决,加上研究的时间漫长,各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这些因素都迫切需要国际间的合作研究来解决。
因此,作为目前最大的国际间合作项目,ITER把中国、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的科技工作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据介绍,ITER总投资为100亿欧元(相当于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欧盟预算30亿欧元,法国承担20亿欧元,中国等其他5个成员国各承担
10亿欧元。项目从2006年开始建造,2016年建成并投入运行,预计运行20年,输出功率为50万千瓦。中国作为一个完全成员可以享受整个项目的全部知识产权,并且全部数万名科技工作者(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中的1/10由中国派遣,全部设备、材料的1/10在中国采购。这也是中国到目前为止参加的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李建刚教授说,“中国能加入到ITER计划,除了中国的财力外,主要原因是中国近年来在磁约束核聚变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据悉,中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可控核聚变,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有些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科学家已建成的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了装置内1000多万摄氏度的高温并能持续放电4分钟。
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国激光核聚变首席科学家贺贤土表示,这项计划对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目前实验基础和所达到的技术水平都不错,但最缺少的就是人才。召开此次国际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年轻一代的核聚变研究人员。据了解,浙大在该领域的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偏向理论和计算机模拟,将为ITER项目输出更多的专业性基础研究人员。
可以预见,通过ITER建造和运行的30年间,中国一批优秀的核聚变研究人员会脱颖而出。虽然ITER只是一个实验装置,要使核聚变真正走入人们的生活还有一段非常远的路要走,但ITER将解决核聚变的原理及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来源:来宝网【www.labbase.net】]
首页
|
我要求购
|
展会信息
|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