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移动站
行业动态
返回
首页
行业动态
产品信息
实验室信息
实验技术
标准法规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追求优异 造福人民
发布时间 2006/11/11 点击 1579 次
全国人大常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为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即将建成的科技展馆题词:“追求卓越,造福人民”。这熠熠生辉的八个大字,凝聚着应化所开拓奋斗的崇高目标和宗旨,熔铸着他们在知识创新工程中的基本使命和庄严承诺,记载着他们创新跨越、持续发展,努力建设“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现代化研究所的辉煌历程。
面向国家需求 优化科技布局
在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这一改革大潮中,长春应化所同样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
为使研究所的发展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长春应化所在全面深刻剖析过去基础、现在优势和未来发展的基础上,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科技创新更加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要求,对科技布局进行了大力度的调整,形成了聚焦国家需求、集成优势领域、凝聚创新力量、富集创新要素的科技布局和组织结构。
战略目标:把长春应化所建成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中科院高分子材料与稀土材料的高技术创新基地、世界公认的高水平研究机构。
科技目标:为我国高分子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为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创建,为稀土资源和植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做出不可替代的创新贡献。
按照这样的目标和蓝图,应化所凝练出高分子物理与化学、稀土化学与物理、电分析化学3个综合优势,确立了高分子材料、稀土材料两个重点领域。并把高分子复合与合金化、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环境友好材料与技术、生物医用与生物活性材料、化学与生物分析分离技术等作为重点研究方向。
在具体部署方面,按照高技术产业化、高技术创新、领域前沿三个层次实施了12个优势项目:以提升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和为国有资源提供高效、绿色技术源头,并做出“三性”创新贡献为基点的5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围绕传统高分子工业技术改造和提升、新型光电信息高分子材料与器件的开发以及吉林省玉米资源高值化利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创新贡献为基点的3个高技术创新项目;面向生命科学发展需要和与化学学科的前沿交叉,从进一步提升高分子材料和稀土材料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出发的4个领域前沿重大基础性项目。
同时强调学科交叉和前瞻探索,注重培育新的科技生长点。新建了“先进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纳米材料与技术研究中心”。与地方、行业和企业共建了中药现代化、稀土橡胶合成、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医用高分子等12个研发中心。自主部署了“自由探索创新基金”、“专项资助资金”和“所特别支持项目”等共32项。通过引进领衔学术带头人,组合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了“先进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等科技创新团队。
为了适应科技布局的总体要求,应化所按照“基础研究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院重点实验室为核心,高技术研究以专项领域建室,技术支撑系统集合在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的原则,及时启动了科研组织结构调整,构建起了由7个实验室和1个国家中心组成的科研和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了从按学科建室向以形成领域发展优势转变,从分散布局向组合科技创新集群转变,从技术支撑条件相对分散向资源共享转变。为形成重要创新方向,集成科技创新优势,增强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奋力开拓进取 创新成果丰硕
一腔为民情,尽注创新中。不断追求卓越的长春应化所以顽强的毅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努力开拓,取得了一批对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影响和促进作用的创新成果。特别是在围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和建设新兴产业以及推进领域前沿开拓等方面,不断做出了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创新贡献。
为我国稀土顺丁橡胶的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源头。通过与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合作,已开拓出万吨级宽分布稀土顺丁橡胶催化剂和聚合技术,4次万吨级装置开车运行良好,为在万吨级规模上的工业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标志着我国已完全掌握高速轮胎顺丁橡胶的核心技术,成为继德国、意大利之后第三个掌握稀土顺丁橡胶工业技术的国家,为我国橡胶工业的持续发展创建了坚实的技术平台;已为中石化燕山公司提供了窄分布稀土顺丁橡胶的中试技术(100吨级规模),全面提升了我国合成橡胶的品牌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目前批量生产的稀土顺丁橡胶各项性能优异,并通过了法国Michlin公司的全面评价和认可。
突破了双向拉伸聚丙稀产业化的关键技术。通过与复旦大学、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先后突破了调控分子量分布、控制高分子量组分等规度分布和低分子量组分等规度分布的系列技术关键,开拓出依赖国产通用树脂制备用于高速双向拉伸薄膜的等规聚丙烯专用树脂(BOPP)的核心技术,使拉膜速率由原来的170~180米/分钟提高到350~400米/分钟,为国家解决了专用树脂完全依赖国外进口的重大问题。专用树脂及其相关技术已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工业生产线上得到了实际验证和全面应用,至今已生产BOPP专用料30万吨,企业新增利润9000万元至1.5亿元人民币,增加效益2.4亿元以上。该成果2003年获中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开辟了我国稀土资源高效、安全、清洁生产的新天地。为开发我国丰富的稀土资源,在国家发改委3项产业化示范工程的支持下,分别在内蒙古包头、四川攀西、江西龙南实施了“40000吨包头白云鄂博轻稀土矿分离工程”、“4000吨攀西氟碳铈矿分离流程”和“400吨离子型矿荧光级氧化钇高纯稀土分离工程”,均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包头矿已完成2500吨清洁冶金流程工业化试验,稀土总收率大于92%;龙南矿已完成第一段工艺充槽,并生产出Y203纯度>99.9%,低钇混合稀土中Y203/REO<0.3%的产品;攀西矿已开发出集分离制备于一体化的新工艺,年处理2000至4000吨稀土精矿分离的清洁流程正在进行。绿色稀土分离流程的开拓成功,首次在国际上从生产源头出发解决了分离废渣和气体排放物带来的放射性和环境污染,是对原浓硫酸高温强化焙烧工艺流程的重大革新,开辟了我国稀土资源高效、安全、清洁生产的新天地,对推动我国稀土分离绿色产业革命具有重大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开拓出了具有我国标志性的新型高分子材料。针对生态环保产业和生物医学领域对新型高分子材料的需求,通过采用稀土催化剂发展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二氧化碳基聚合物(获中国发明专利6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成为我国具有标志性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引起了美国和日本各大公司的广泛关注和批量试用;通过与内蒙古蒙西集团合作,建成了世界第一条,也是最大一条年产3000吨的完全生物降解二氧化碳共聚物生产线,具备了万吨级工业化生产能力,为我国二氧化碳资源综合利用开辟了新途径,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同时,已在威海高新区建立了450m2的医用材料加工和试验基地,并在吉林油田实施了年产30000吨聚合物生产线的合作建设,预计2006年全面达产。
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聚L-乳酸中试生产线。为实现玉米淀粉高值化利用,建立“玉米——淀粉——乳酸——聚乳酸”的产业链,应化所突破了L-乳酸制备L-丙交酯量产的消旋化问题和精馏工艺,攻克了新型开环聚合固体催化剂和无溶剂本体聚合工艺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分子量大于10万聚L-乳酸的规模制备,并在浙江海正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建成30吨/年中试生产线,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聚L-乳酸中试生产线。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美国Cargill Dow和日本岛津公司的相应同类产品。
研发出具有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的电化学分析仪器。针对我国环境质量、水质优化和药物医学等方面的重大需求而研制的“在线生产耗氧量(BOD)快速测定仪”、“生物溶氧(DO)快速在线检测仪”和“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等电化学分析仪器,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仪”属国际首创。标志着我国在电化学相关仪器的研发方面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目前已有两种仪器与西安瑞迈公司和江苏江分公司合作进行了批量生产,并进入市场。
有机薄膜晶体阵列显示器的研究取得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性能指标的研究成果。突破传统器件结构采用单一材料作为有源层,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有机共轭分子的复合与共晶分别作为绝缘修饰层、活性有源层和功能有源层,研制出三类具有国际知识产权的新型晶体管器件结构,使有机晶体管的迁移率能够提高1~2个数量级、综合性能达到非晶硅水平,能够满足液晶显示的需要。该次研究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3项,国际发明专利9项,并取得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性能指标的研究成果。其中“双绝缘栅有机晶体管能够有效降低接触电阻”的研究结果被美国贝尔实验室发表的进展综述作为六个子题目之一(Reduction of Contact Barriers)加以重点介绍和大段评述。日本索尼公司将其具有美国专利授权的双绝缘栅晶体管器件结构应用到液晶显示器件设计,制备出小尺寸高分辨液晶显示器,标志着这次发明的双绝缘栅器件结构具有国际前瞻性和实际开发潜力。夹心型晶体管器件结构可将CuPc的场致迁移率提高2.8倍,达到非晶硅水平,被美国化学会网站Heart Cut予以评述。同时,采用热剥离方法图案化金属电极的P3HT高分子晶体管的性能与其他加工方法制备的器件性能完全相当,被列为目前有机薄膜晶体管的主要制备方法之一,在发表于Chemistry of Materials的进展综述中加以评述和原图引用。目前已与北方彩晶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共同开发2英寸有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中试生产技术,并正在与韩国三星集团共建“有机光电器件研究联合实验室”。
与此同时,低成本、高性能聚酰亚胺树脂合成与应用,高性能化、功能化塑料膜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新型烯烃聚合催化剂与结构可控聚合,高分子软物质特性研究,稀土信息功能材料,生物电化学研究,中药复方化学物质基础等一批创新项目也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
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全所的科技创新活动空前活跃,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产出数量大幅提升,质量也呈较大增长的势头。
高质量的科技论文大幅提升,发表论文数量持续位居全国研究机构的前列。1998年以来,该所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970篇,被SCI引用1937篇次,影响因子大于3的222篇,影响因子大于6的17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篇数2004年是1998年的9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2003年)显示,该所SCI收录论文数量、国际论文被引用篇数、EI收录论文数量分别居全国研究机构第4名、第4名和第5名;1998年至2002年SCI收录论文累计被引用次数居全国研究机构第6名; 2003年,该所国内和国际论文数位居全国研究机构第6名。
申请和授权专利量多年在全国研究机构位居前10名。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全所共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90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12项;申请国际专利30项,授权专利11项。中国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由1998年的24项和8项上升到2004年的105项和106项,是1998年的4倍和13倍。截止到2004年,该所共实施专利70多项。1998年至2004年,该所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持续在全国研究机构位居前10名。
科研成果获奖数量和奖项等级取得新进展,质量不断提升。1998年以来,该所共荣获院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院省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国际奖4项、以第一单位获奖的26项,占获奖数的74.3%。汪尔康院士和孙家珍研究员分别以其在电分析化学及其仪器、高分子辐射化学领域的开拓创新和重大成果,以及他们为吉林省和长春市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吉林省和长春市2004年首次设立的省市科技成果最高奖项——“科学技术进步特殊贡献奖”。
建成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该所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在1999年和2004年科技部组织的化学领域重点实验室两次评估中,“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获得两个优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分别连续获得两个良好的佳绩。2004年“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国家科技部授予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研究所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1998至2004年,该所共承担科研项目406项,其中国家“863”项目24项、国家“973”项目15项、国家攻关项目9项、攀登计划9项、院创新方向性项目12项、省部委项目106项、横向项目206项。其中, 2000年至2004年基金面上项目经费总额在全国化学类研究所持续位居前4名。
在与社会创新体系相关单元的合作与联合方面,不断探索新途径、开拓新天地、做出新贡献,取得了双赢的成效,研究所先后荣获“中科院院地合作先进集体一等奖”、“中科院科技副职先进单位”、“长春市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等。
应化所坚持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积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截止到2004年,已与吉林、内蒙古、江西、山东、四川、辽宁、浙江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合作关系,签订合作项目206项,合同总额8500多万元。同时,还通过共建研发机构、选派科技副职等方式,架起了所地合作的桥梁。
为发挥自身科技优势、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从1998年起,该所先后与石化行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稀土行业(内蒙古包头、四川攀西、江西龙南)等合作,开展了万吨级稀土顺丁橡胶产业化、万吨级稀土分离流程产业化、万吨级二氧化碳基聚合物产业化、“高速双轴拉伸聚丙烯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先后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关键,开拓出一系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领先水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并加速实现了规模产业化,为我国高分子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和提升,为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创建,为稀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做出重要创新贡献。
通过组织重大项目牵引、共建研发中心、参股等举措,拓宽了与企业合作的渠道,加大了与企业合作的力度。根据地方与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项目,共同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中,仅参股企业2000年至2004年就创销售收入近14亿元,实现利税4亿多元。同时,2000年以来,该所还与企业签订各类技术合作合同200余项,进所收益14000余万元。一些较大项目包括稀土顺丁橡胶、二氧化碳基聚合物、稀土分离流程、聚酰亚胺新材料、聚乳酸树脂、稀土镁合金、电分析仪器等都有望在近年实现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
在所办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成功实现了“长春热缩”战略转移,在全院率先走出了一条以社会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路。
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该所利用自己技术培育起来的高技术企业,1997年上市,成为中科院第一家境内上市公司,共募集资金2亿多元,该所持有3280万股,占总股本的36.87%,为长春热缩的第一大股东。但随着上市后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使企业面临着向新领域投资、融资资金、融资担保、持续发展等严峻的困难与挑战。在困难与压力中,该所对“为什么坚持控股”、“是否具备控股能力”、“高科技产业化规律”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后,果断而又适时地实施了长春热缩的战略转移,将企业完全彻底地整合、集成到社会优势资源中。并在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4月,分别与杉杉集团和华创合润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合同》,转让4000万股国有法人股,转让价格为每股3.28元人民币,获得收益13120万元,转让后该所还持有3948万股,占其总股本的11.82%,从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退居第三大股东。这种积极和双赢的“退出”。使该所回避了作为控股股东所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获得了超亿元的收益,原始投入的3280万元,至股权转让时已增为18446万元,增幅达462.4%。同时,在5次现金红利分配中,该所累计获现金红利4000多万元,为该所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杉杉集团成为长春热缩第一大股东后,集团化发展战略得到了有效实施,健全了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股权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并在该所人才与技术的持续支持下,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该所以拓展交流规模、创新合作形式为手段,以争取合作项目、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为出发点,以科技发达国家为主要对象,以提升所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多形式、多层面、多渠道地开展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已同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捷克、意大利、澳大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个科研院所、高校和公司企业建立了多种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承担并开展了一批重大国际合作、交流及人才服务项目;成功举办了电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等国际学术会议12次,集中反映了实施创新工程后该所影响力的大幅增强;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吸引资金已达1000多万元人民币,有效富集了国外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吸引了更多国际科技组织和高层次专家学者来所访问和开展学术交流,来访者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3人、相关国家的科学院院士20多人、国际重要科研组织、欧盟框架协议组织和国外知名企业负责人多人,进一步密切了该所与国际科、教、企业界的联系。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国外知名学者担任该所客座教授及该所在国际科技组织中担任职务的科学家不断增多,分别达26人和10人。董绍俊研究员和王佛松院士于2000年和2001年分别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分别荣获 “伊朗第十六届霍拉兹米国际奖一等奖”和“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一等奖”。该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的数量有效增强,已达170多人次,与国外科学家合作发表的高水平科技论文达120多篇。
加速人才培养 强化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这是长春应化所持之以恒的人才队伍建设宗旨。
随着创新工程的不断深入,创新队伍的结构明显优化,队伍素质大幅增强。全所科技创新队伍的平均年龄由2001年的37.9岁下降为2004年的35.5岁、科研系统创新队伍的平均年龄由37.2岁下降为34.8岁,其中研究员的平均年龄由48.0岁下降为45.5岁,顺利完成了科技队伍的代际转移;创新岗位聘用人员,科研和技术支撑人员分别占创新岗位人员的85.4%和8.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3.6%、具有硕士学位的占30.1%,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在科研人员中,研究员占20.3%、副研究员占19.7%;科研系统45岁以下研究员占其队伍的比例由2001年的49.2%上升到2004年的65.1%,管理系统45岁以下处级以上干部占其队伍的比例由2001年的68.8%上升到2004年的81.8%,中青年人才已经挑起了科研和管理领导工作的重担。
为加速人才培养,长春应化所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并充分施展才干的环境氛围。
针对科技布局,引进急需人才。1998年以来,共引进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才36人,全部是45岁以下的博士。目前,该所的“百人计划”入选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分别达23人、18人和4人,其中在“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已有11人来所后经过培养锤炼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有3人获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分别占“百人计划”总数的48%和15%,进一步强化了该所的将帅人才队伍建设。
夯实事业平台,实践培养人才。通过建设科技平台、加强实验室建设、配置科研设备、支持其承担重大项目、选派其出国深造等举措,积极为科研人员打造事业的平台。选派出国深造、进修合作的研究人员年均在30人以上;所和实验室两个层面每年开展的学术活动达百次以上;共投入1亿多元的资金用于科研仪器的装备和更新;构建起了高分子聚合、聚乳酸、聚酰亚胺、高抗冲聚苯乙烯、超高纯稀土、稀土镁合金、稀土发光材料、中药现代化、电化学分析仪器等10多个研发平台,为一批活跃在国内外科技前沿、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拔尖人才和一批具有较好发展潜质的年轻科技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创新人才。应化标志的塑造、一系列CI项目的推广、园区面貌的巨大变化,创造了有利于人才凝聚稳定的环境氛围;行为规范和制度文明建设,构建了有利于人才能力发挥的制度氛围;系列政策的出台,打造了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氛围;一批先进典型的树立,营造了有利于人才培养的精神氛围。
为有效提高研究所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力,该所于2003年起开始主办“应用化学系列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科学家就国内外化学领域科技发展前沿、态势、最新成果和国家战略需求等进行讲座,至今已举办了45场。该讲座在加速人才培养,扩大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应化所的品牌学术活动,也是应化所良好科学氛围的一种集中体现。
应化所始终把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发展战略重要方面,注重培养质量,实现了“四个不断”。
教育规模不断发展。自1998年起,该所研究生报录比基本稳定在3:1以上,个别专业达到5:1至7:1;来自重点大学及中科院的优秀生源由1998年的45%增长到2004年的75%;在学研究生总数从1998年的312人发展到2004年的613人,增幅达195%,其中在学博士生总数395人,占研究生总数的64.4%;博士生录取人数由1998年的49人上升到2004年的100人,提高104%。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以夯实研究生基础理论为重点,有意识地将研究生放在学科前沿领域,注重发挥该所学科优势和导师的作用,形成了加强基础、接触前沿、注重学科交叉及理论学习和实验能力并重的教学特色,有效提高了研究生的教育培养质量。1998年以来,该所有5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占中科院化学学科的25%,列院化学类研究所的第2位;在2004年中科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所有2篇入选; 截至2004年,共有104人获各种冠名的研究生奖学金,其中42人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4人获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1999年,该所获“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2000年再次进入中科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2002年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学科质量整体水平评估中名列化学学科第6名。
导师队伍层次和结构不断提升优化。目前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中,中科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6人、“百人计划”入选和候选人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海外华人专家5人。45岁以下的年轻博士生导师达46人,占导师队伍的62.2%,有多名导师先后获中科院和宝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形成了以青年研究员和海外教授为主体的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
教育基础设施不断增强。集教学、办公、生活、文化活动为一体的教育大厦2004年10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总面积达18400平方米。可容纳500多名研究生在这里学习、生活,大幅提升了研究生教育的硬件设施条件和发展空间。
增强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文化
经过六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建设起了与科技创新活动相适应的良好环境、科技平台、支撑条件和文化氛围,显著增强了该所的科技创新能力。
园区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精心编制了《长春应化所园区建设五年发展规划》和《长春应化所园区建设二十年发展规划》,被中科院列为全院首批园区规划图集。新建了无机分析楼和教育大厦,面积分别达13854.31平方米和18400平方米,显著提升了该所的科教硬件条件和创新发展能力。先后整修了研究主楼、综合楼、研究生宿舍、图书馆,总面积达22998 平方米。特别是2002年7月实施的研究主楼大修改造,既保持了其旧日的风貌,又在内部结构及基础设施上体现了科技创新的需求,使这座应化所的标志性建筑旧貌换新颜,更显现代化的雄姿。
科技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该所积极争取资金,加快科技平台和科技装备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同时大力加强科学仪器研发,积极推进仪器共建公用,形成了仪器装备、研发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为地方企业服务的有机结合。从整合科研设备资源、加强大型仪器共享共用和提升研究所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点出发,在不断发挥“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科技平台作用的基础上,2004年4月,该所与国家科技部、吉林省共建了我国北方惟一的质谱技术平台——“长春质谱中心”。目的是发挥开放、协作、共建、共用的作用,在为应化所、东北地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大型企业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构建集研究、测试为一体,在国际上具有显著影响的一流科技平台。
“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的科研装备能力大幅提升,2004年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评审,确认了其在金属与合金、稀土及其氧化物、食品、矿物样品、环境样品、晶体材料、固体材料、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药物、塑料、橡胶等12个检测领域的国家级检测能力和水平。
自1998年起,该所共投入1亿多万元资金用于科技装备建设,装备单台价值百万元以上的仪器28台,占全所百万元以上仪器的74%;重点建设了长春质谱中心、国家电化学和光谱研究分析中心、国家和院重点实验室,以及高分子聚合、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生物医用高分子、电化学、稀土信息功能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橡胶、中药现代化等10多个科技平台,进一步加强了所的科技平台建设和研发能力,为在更高层面上开展科研工作、催生创新成果、培养创新人才、做出创新贡献提供了重要物质技术支撑。
创新文化建设长足发展。长春应化所紧紧围绕科技创新的实际,从视觉文化、制度规范、精神理念三个层面上不懈探索和实践,扎实深入地推进了创新文化建设,形成了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互动发展。
构建了饱蕴内涵的视觉文化。内涵丰富、风格鲜明、特点突出的应化标志,增强了研究所的品牌,并已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应用推广的CI项目已涵盖标志、导示、办公、会议、环境、服装、交流等7大类,共30多种,推动了标志的形象化和物化,提升了外界对所的“首次效应”;面貌一新的科研园区,不仅打造了职工的精神家园,凝聚起了职工对所的情爱,也为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提升所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和环境。
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为适应创新发展需要,针对各类人员特点,制定了《领导者行为规范》、《科技工作者道德规范》、《群体行为规范》、《个体行为规范》,并将这些行为规范同贯彻《中科院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种载体广为宣传,使行为规范逐步成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为。2001年底完成的《全所规章制度汇编》,共分科研、党政、人事、财务、资产、研究生、后勤、图书网络、离退休职工管理等10个方面共77项制度。2002年后,又结合创新工程试点全面推进的需求,先后出台了成果转让、绩效评价、分配制度、队伍建设、转岗分流、安全保卫、科研与产业的关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进一步推进了制度创新。
凝聚了开拓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凝练了“追求卓越、造福人民”的应化理念和“奉献、主人翁、科学、团结”的应化精神,现已成为激励广大职工不断拼搏攀登,做出“三性”贡献的旗帜和强大精神力量。实施了凝聚、连心、形象、基石、示范等“五大工程”,树立和宣传了一批先进团队和个人,编辑了应化所科技创新案例,举办了一系列创新文化活动,构建了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建设了科技展馆、网络主页、简报、画廊、视频、资源规划项目六大文化建设基地和平台,加强了所务公开、理论研讨等载体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创新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在中科院组织的多次创新文化建设评估中,该所均获得了优异成绩。2003年,长春应化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在知识创新工程的伟大实践中,长春应化所将不断“追求卓越,造福人民”,不断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发展,不断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续写长春应化所更加光辉灿烂的篇章。
[来源:来宝网【www.labbase.net】]
首页
|
我要求购
|
展会信息
|
关于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