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缓冲溶液及其缓冲作用 |
一、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及组成 |
示教: |
①纯水+ |
甲基橙+HCl(1滴)→红色 |
溶液pH变化大 |
酚酞+NaOH(1滴)→红色 |
②(Hac+NaAc)+ |
甲基橙+HCl(若干滴) |
PH无明显变化 |
酚酞+NaOH(若干滴) |
|
定义: |
能抵抗外加少量酸(或硷)而保持其本身pH基本不变的溶液叫缓冲溶液 |

缓冲溶液示意图 |
缓冲溶液的抗酸、抗碱作用叫缓冲作用,组成缓冲溶液的物质叫缓冲体系。 |
缓冲溶液由共轭酸和它的共轭硷组成。 共轭酸 共轭碱 如:HAC——NaAC NH4Cl——NH3.H2O NaH2PO4——Na2HPO4 H2CO3——NaHCO3 |
为什么这样的体系能抵抗外加少量酸(或硷)而保持其pH基本不变呢? |
二、缓冲机理(buffer mechamism) |
以HAC——NaAC为例:溶液中有下列反应
 |
平衡时,溶液中有较多的HAC分子和AC-。当外加酸时,如HCl→H++Cl, H+与AC-结合成难电离的HAC分子,同时阻止HAC进一步电离,故不会使溶液中[H+]急剧增大,从而保持pH基本不变,故AC-为抗酸成分,医学上叫硷储备(Basic reservoir)。 |
如果外加少量硷,则由强碱电离出来的OH-就会与HAC电离出来的H+结合成H2O,这时[H+]似乎应大大减少,但就电离来说,[H+]下降,平衡会向着电离方向移动来补充H+,从而不会使[H+]因加入碱而明显改变,即仍保持pH基本不变。故HAC成为抗碱成分,医学上叫酸储备(acidic reservoir)。 |
*缓冲溶液靠抗酸成分(硷储备)——共轭硷AC- 和抗碱成分(酸储备)——共轭酸HAC。维持pH基本不变。 |
第二节 缓冲溶液pH |
一、缓冲溶液pH计算公式——Hender son-Hasselbalch公式 |

|
*Henderson-Hasselbalch公式意义: |
(1)缓冲溶液pH主要决定于pKa,同时与共轭酸硷对浓度比有关,对于某一种缓冲液pKa一定,pH随共轭酸硷对浓度比(缓冲比)而变。外加少量酸(或硷), 不会变化太大。取对数后是个更小的值,∴pH值基本不变 |
(2)T一定,溶液pH不因稀释而产生明显变化。 ∴缓冲溶液又具有一定的抗稀释作用。 |
*用途:配制一定pH的溶液时,正确选择合适的缓冲对 |
根据: |
a . pKa尽量接近于pH b. 尽量使缓冲比接近于1 c. 浓度适当地大(0.1~0.5mol/L) |
第三节 缓冲容量(buffer capacity) |
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当其抗酸、抗碱成分用尽时,就无缓冲能力了。 |
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用缓冲容量(β)来恒量: |
所谓缓冲容量:使单位体积(V)的缓冲溶液的PH值改变一个单位(ΔpH=±1)所需加入的强酸或强碱的物质的量(Δn) |
………(3-4)
|
[例3-2] 10ml pH为4.73的缓冲溶液中加入0.2 mol·L-1NaOH 0.15ml,pH变为4.78,求此缓冲溶液的β。 |
解:ΔpH=4.78-4.73=0.05, V=10ml, Δn=0.15×0.2=0.03mol  |
* β大小的决定因素: |
①缓冲溶液的总浓度C总,C总越大,β就越大。 ②C总一定时,缓冲比, =1时,β最大。 |
当缓冲比> 时,β<0.01,此时基本上无缓冲能力了。所以,足够浓度的共轭酸、碱对组成的缓冲液,pH变化范围大致相当于pKa±1, 约2个pH单位范围,才能发挥满意的缓冲作用。即pH= pKa±1叫缓冲溶液的缓冲范围。 |
第四节 缓冲溶液的配制 |
配制一定pH的缓冲溶液,应按以下原则和步骤。 |
1、选择合适的缓冲对:原则是所选缓冲对弱酸的pKa尽量接近于所需pH,并尽量在缓冲对的缓冲范围内(pH= pKa±1)。二是所选缓冲对不能与溶液中主物质发生作用。 2、缓冲溶液的总浓度要适当,一般0.1-0.5 mol·L-1之间 3、计算所需缓冲对的量,为方便计算和配制,常用相同浓度的共轭酸、碱溶液,分别取不同体积混合即可 4、校正,实际pH值与计算pH值常有出入,用pH计或精密pH纸校正。 |
[例3-3] 欲配制pH=7.40 的缓冲溶液500ml,如何用0.50mol·L-1 NaH2PO4和固体NaOH配制(H3PO4的pKa2=7.21) |
解:NaH2PO4中加入NaOH后发生如下反应 H2PO4-+NaOH→HPO42-+H2O 只要NaOH不过量溶液中就存在H2PO4-—HPO42-同时
 |
|
配制方法: |
称取3.1g固体NaOH溶于少量水中,加入255ml 0.5mol·L-1,NaH2PO4,然后加水至500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