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介绍
中国作物生长动力模拟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连续10多年的田间试验和计算机生长模拟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土壤-植物-大气系统理论为基础,以生态环境中最为活跃的气象因子为主导,先后研制了中国春小麦、冬小麦、水稻、玉米以及与双季稻种植制度相适应的双季稻的植物生长人工气候室 http://www.grainyq.com/product/855.html,国内还先后自主开发了棉花、油菜、温室西红柿和甜瓜等作物模型。
从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物质能量输送以及农田光热水气等生态环境因子对生长发育的作用角度,既动态地模拟了作物发育进程、叶面积生长动态、光合同化呼吸和消耗、同化物分配与传输以及籽粒产量的形成等基础生长过程,还包括环境水分的作用与胁迫影响以及土壤矿质营养的吸收及亏缺影响过程的模拟。90年代末,经过5年科技攻关研究,针对中国江南双季稻、东北玉米、华北小麦和新疆棉花等作物主产区,研制了气候异常对作物生产的影响评估模式,通过随机天气发生器与区域气候预测模式相联接,初步建立了可供业务运行的气候异常对江南双季稻和东北玉米区域影响评估系统,为提高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业务评估能力提供了科技储备。有学者提出了“水稻生物钟中的叶龄模型”,进行了模拟验证研究,并利用模型进行水稻产量预测,指导水稻生产;还开发了棉花模型COTGROW用于棉花生长评价。
近年来,智能人工气候生长室 http://www.grainyq.com/product/857.html作为作物生长模拟模式在其业务应用开发研究上,又进行了探索试验,以与区域气候模式联接为基础,进一步引入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信息,开发研制了新型的农业气象灾害动态监测预警技术,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中国开展的作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模型,是对国外作物模型(如美国的CERES、荷兰的WOFOST、美国的农田生态系统碳氮生物化学模型(DNDC)等)的消化吸收、改进升级等,自主研发的作物模型还较少。
更多仪器信息:
种质资源库 http://www.ny50.net/
田间环境记录仪 http://www.zjtpyq.net/
种子低温标准库 http://www.ny50.net/
小型农业气象站 http://www.zjtpyq.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