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 2022/7/1点击970次
科学佩戴口罩对于新冠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预防作用,既有利于保护个人,又有益于公众健康。口罩的正确使用、储存和处理是保持其有效性的关键。
夏季天气越来越热,怎样科学佩戴口罩,既能满足舒适需求,又能安全有效地守护自身健康?
日常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戴口罩?
答: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
普通公众需戴口罩场景和情形具体包括:处于商场、超市、电影院、会场、展馆、机场、码头和酒店公用区域等室内人员密集场所时;乘坐厢式电梯和飞机、火车、轮船、长途车、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医院就诊、陪护时,接受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登记行程信息等健康检查时;出现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时;在餐厅、食堂处于非进食状态时。
选用什么类型口罩?
答: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普通公众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处建议不戴口罩。处于办公、购物、餐厅、会议室、车间等人员密集场所或乘坐厢式电梯、公共交通工具等,在中、低风险地区,建议应随身备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戴口罩;在高风险地区,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对于咳嗽或打喷嚏等感冒症状者,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对于与居家隔离、出院康复人员共同生活的人员,建议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
《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指出,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如跨境货车、境外冷冻食品加工等岗位人员在工作期间全程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如门诊和普通病房医护人员等一般接触人员须全程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保洁人员、护工等接触潜在污染物人员须全程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等接触病人或感染者岗位工作人员须全程戴医用防护口罩。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如乘务人员、安检人员等在工作期间全程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级别口罩。
需要注意的是,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夏季佩戴口罩有什么注意事项?
答:尽管夏季戴着口罩会比较闷热,但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夏季也要继续规范佩戴口罩,口罩一旦被汗浸湿要及时更换。
根据《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正确佩戴口罩,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要及时更换,每个口罩累计佩戴时间不超过8小时。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需要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
测核酸时也要注意正确摘戴口罩,当工作人员做好手卫生拿出采样棉签准备采样时再摘下口罩,双手拉住口罩耳带不放,采样结束后立即戴好口罩并离开。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号称能“告别闷热、提神醒脑”的“口罩爆香珠”等产品,“口罩爆香珠”的主要成分多为薄荷油、甘油、明胶等,使用方法为放在口罩皱褶处捏爆珠使其中含有香气的液体融合在口罩中。口罩的基本功能是防护,上述成分可能会破坏口罩的结构,导致口罩失去其本身的防护作用。如出现呼吸道细菌或病毒感染时,口罩被爆香珠浸湿后防护能力下降,会导致呼吸道细菌或病毒感染在密切接触人群中传播。此类产品还存在其他隐患,如香味对于气味敏感的过敏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患者可能引起鼻炎复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及加重等。
使用后的口罩如何处理?
答:使用过的口罩可能携带大量微生物,如病毒、口腔细菌等。这些微生物不仅可能来源于外界,通过吸气吸附在口罩的外表面,也有可能因为使用者本身携带细菌、病毒,通过呼气吸附在口罩的内表面。因此,使用过的口罩需要正确规范处理。
在平时生活中,健康人群佩戴过的口罩,没有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风险,可以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不可随意丢弃,应视作医疗废弃物,严格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不得进入流通市场。在医疗机构中使用过的口罩,建议直接投入医疗废物垃圾袋中。
来源:上海医疗器械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