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 2022/7/26点击834次
使用两个OCTA系统对异常皮肤部位进行了检查。图6a为志愿者前臂背侧直径约3.5 mm的黑色痣的照片,FOV为10 × 10 mm2。为了覆盖这一大面积,以147
kHz运行SD-OCTA系统。图6b是SS-OCTA系统拍摄的正面结构图像,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痣的位置和边界、表皮嵴的曲线以及毛发。SD-OCTA系统的正面结构图像非常类似。正面血管网图像可见两种系统的血管成像能力不同,SD-OCTA可识别约0-1
mm的浅表皮肤层中的血管,绿色占主导地位(图6c);相反,SS-OCTA对深层脉管系统的可视化效果更好,可描绘出浅皮肤层中的小血管以及深层真皮层中的大血管(图6d)。此外还观察到与周围正常皮肤区域相比,痣中的血管密度较小,血管模式不同,表明痣是一种活的皮肤组织,但代谢活动较少。
图7为结构(灰色)和脉管系统(红色)的2D
B-scan图像,为图6虚线位置。与图4的人手掌的皮肤相比,前臂背侧的角质层较薄。图片中间的肿块是黑色良性痣。尽管痣中含有丰富的色素,但这两种系统都能观察到痣内的真皮组织。可见SD-OCTA对皮肤深层区域的穿透较少(图7a),而SS-OCTA具有更强的OCT信号,可视化效果更好(图7b)。对血管的成像能力也受到OCT信号强度的很大影响。因此,SD-OCT中色素痣区域的血流信号较弱,在深层真皮层的血管更难观察到,而SS-OCTA的成像质量更好。
为进一步说明SS-OCTA的优势,对人类手指进行了成像比较,人类手指的拓扑特征更复杂,即表面不平坦。在这种情况下,SD-OCTA系统以147
kHz的最大速度运行,以产生更多的采样点。手持扫描探头采用长焦距(110 mm)大直径透镜,横向分辨率约50 μm。成像FOV为18 × 18
mm2,覆盖整个指尖区域。图9中顶部图像为147 kHz SD-OCTA系统拍摄,底部图像为200 kHz
SS-OCTA系统拍摄。正面结构图像(左栏)帮助识别指尖的不同部分,包括指甲板、月突、角质层、指甲盖和近端指甲褶皱。黄色箭头所示的侧甲褶皱通过SS-OCTA系统清晰呈现,但SD-OCT系统由于沿深度的快速灵敏度滚降和有限的测距距离,可视化效果不好。图9d中手指结构的亮度相对均匀,但图9a中部分较暗,这在解读指尖形态时可能会产生误导信息。中间图像是指尖血管网络的正面MIP。SD-OCTA系统能看到近端甲襞区域的血管,但甲板下的血管部分或几乎观察不到。使用SS-OCTA系统,单次扫描即可见指尖背侧的整个皮肤循环网络(图9e),包括厚甲板下的血管、侧甲襞和远端边缘的血管。右栏的2D横截面图像也很好地验证了这两个系统的成像能力。白色箭头所示的侧甲褶皱位于轴向深处,SD-OCTA系统几乎无法可见。指甲板厚度约0.8
mm,也会削弱OCT的光,导致SD-OCTA系统中的血流信号相对较弱。图9f可见指尖轮廓,从指甲板顶部到横向指甲褶皱底部,深度范围约5
mm。厚指甲下的皮肤真皮中的血管以及深层的侧甲皱襞中的血管也识别良好。形态学和功能性脉管系统可视化方面的优势,使SS-OCTA有望成为临床的有用工具,因为人的手指是很重要健康指标,与许多疾病相关,如糖尿病、贫血、甲状腺、营养不良等。
参考文献:Xu, J. , et al. "Long ranging 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based angiography outperforms its spectral-domain counterpart in imaging human skin microcirculations." 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22(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