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移动站

深圳多条河流重度黑臭 环境检测&治污工作任重道远

来宝网 2016/1/7点击894次

据了解,自“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深圳水环境治理全市治水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受生态空间有限、水环境容量微薄、海湾和河流水动力差等先天因素和城市高速发展、相关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等现实因素影响,治水工作仍然困难重重,尤其是部分河流黑臭现象没有明显改观。水质改善有进展污染仍然很严重。 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等跨市河流全河段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比省人大挂牌督办前分别下降70%、74%和46%,茅洲河全河段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比省环保厅、监察厅挂牌督办前下降32%。龙岗河、坪山河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顺利通过了省组织的考核验收,福田河、新洲河等重点河流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景象。 然而,主要河流水质的改善,难掩部分河流依然黑臭的现状。这与深圳国内一线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符,水环境治理成效与高标准的城市定位差距仍旧很大。 2015年10月,省环保厅公布的广东省2015年第三季度重点河流水质状况显示,全省22条重点整治河流中,19条河流受重度污染。按主要指标综合污染指数比较,水质污染严重的前五位依次是茅洲河、练江、独水河、石井河和观澜河,深圳占了两席。 再早一些,省环境保护厅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广东省环境质量状况》公布了全省跨市河流37个交接断面水质检查结果:深圳茅洲河、观澜河、坪山河等河流的水质达标率为零。而全省22条重点整治河流中,水质污染严重的前五位依次是茅洲河、练江、石井河、潼湖水和深圳河。深圳的几条大河同样榜上有名。 总体而言,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等跨界河流,茅洲河等界河,前海等片区、大鹏湾等水环境皆有面临着各自的难题。而原特区外大量支流河道黑臭严重、内涝多发频发重发,亟须加快达标治理。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发展目标和湾区经济发展战略等对治水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污染的原因有哪些? 茅洲河、观澜河、深圳河等河流污染在广东省名列前茅,既有深圳河流自身特点的原因,也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1、径流小是深圳河流的先天硬伤 深圳市河多,但基本上都是小河,雨水少、山泉水小,雨源性特点突出,深圳用水量近80%依靠从境外引调水。而深圳作为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对淡水极度渴望。这种渴望的表现就是建水库,水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深圳用水紧张的局面,但却导致中下游的径流更小。径流小,河流的自净能力就弱,很小比例的污水流入河中就足以导致河流黑臭,而深圳的废水产生量又相当巨大,这就使得污染负荷大与环境容量小的矛盾十分突出。 2、高强度开发建设紧逼水环境极限 深圳开发建设强度大,人口高度密集、产业高速发展,工业企业污染多,点源、面源污染负荷重。近年来,我市虽已全面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河流综合整治步伐,建成运行了一大批治污设施,相应的管理也不断加强,但仍然难以全面有效应对污染排放压力。随着城市更新和片区开发,又将对原有治污系统带来更大压力,茅洲河、观澜河、深圳河湾、珠江口等流域尤为明显。 3、人水争地现象打破水环境均衡 受早期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和做法等历史原因制约,城市总体规划与水务规划衔接不够,城市开发建设与排水设施建设衔接不足,水务用地被挤占现象严重,法定图则和基本农田规划等对治河治污项目考虑较少,水环境治理项目普遍遭遇选址难、用地征拆难等问题。此外,雨污混流普遍,污水处理效益不佳;污泥设施处理处置能力严重偏低,不足目前需求量的一半;原特区外污水管网建设滞后,缺口大于全市存量;支流河道整治进展缓慢;水源保护区内仍存在较多建成区,部分道路、余泥渣土弃置场、果园菜地等建在水源保护区,对水源地水质安全构成隐患。  SAG中检联检测,专注于提供环境、食品安全检测及解决方案,具有CMA资质和CNSA证书,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卫生部等国家标准及相关行业标准,为您提供综合全面的环境检测一站式服务。如果您有检测方面的需求,欢迎与我们联系!
推荐仪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