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 2015/5/18点击964次
ELISA试剂重要作用:①抗细胞膜表面分子的单体,如抗CD3单抗可以消除骨髓中成熟的T细胞,防止移植物中的T细胞导致GVHD发生;抗CD4单抗可预防器官移植排斥反应;②抗细胞因子单抗,IL-1和TNF是重要的炎症介质,因此,抗IL-1或抗TNF的单抗可以中和体液中的IL-1或TNF,以减轻炎症反应;③抗体导向药物治疗,利用具有高度特异性的单抗作为载体,将对肿瘤细胞具有很强杀伤作用的化疗药物(甲氨喋呤、长春新碱、阿霉素)、毒素(绿脓杆菌外毒素、相思子毒素)、放射性核素(131I、125I)携至肿瘤病灶局部,可以比较特异的杀伤肿瘤。从1980年以来,许多学者就着手在临床上试用各种单克隆抗体治疗,并已有成功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防治骨髓移植等排斥反应的报道。从报道的内容看,多半还处于初期的临床实验,大部分仍是动物实验性治疗或单克隆抗体的保护力研究。
1.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用于危及生命的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免疫缺陷病等的一种重要疗法。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提高了这种疗法的成功率。如某些需要接受骨髓移植的肿瘤患者,由于缺乏组织相容骨髓的来源,一般预先采集和冷藏自身骨髓。待患者进行化疗后,给以自身骨髓移植,作为使破坏的造血组织重建的有效措施。但在移植前必需预先除去骨髓中可能存在的肿瘤细胞。动物实验表明,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和补体共同作用,可选择性作用于肿瘤细胞,而对正常造血干细胞无害。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有些学者引用于临床,如Ritz首先用抗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共同抗原(CALL抗原)J3体外处理患者自身骨髓,可除去骨髓中99%以上的白血病细胞,而不影响正常髓系前体细胞,进而用处理后的骨髓给白血病患者作骨髓移植,结果有的获得持续性完全缓解。
单克隆抗体可作为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剂,用以预防和治疗移植物排斥反应。如CD3单克隆抗体是一种很强的免疫抑制剂,能抑制T细胞在免疫应答的早期识别阶段,有人曾用以预防治疗心、肝、肾移植排斥反应,结果表明经静脉输注后,循环中CD3细胞迅速消失,排斥反应逆转,但停用后复发率高。有人推荐将CD3单克隆抗体与低剂量其他免疫抑制剂合用,治疗急性排斥反应或自身免疫病。
2.肿瘤治疗1980年美国开始试用鼠源性ELISA试剂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1983年Miller等首次报告一例曾经放疗、化疗和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淋巴瘤患者,经输注相应单克隆抗体而痊愈。目前用单克隆抗体试治白血病、消化道癌和胰腺癌等有一定成效,但例数不多,又无严格对照,尚难作最终的确切评价。
单克隆抗体可单独使用,剂量可由数毫克至数克,一般在1周内分次输注,注入体内的单克隆抗体至少可维持8天以上,有的长达数月之久。
单克隆抗体杀伤肿瘤的机理,多数认为是通过抗体依赖性细胞毒作用。小鼠IgG2a和IgG3亚型的单克隆抗体可能有较强的杀伤效应,因为效应细胞具有较多与该亚型IgG相应的Fc受体。
单克隆抗体亦可作为载体,与白喉毒素、蓖麻毒素或眼镜蛇毒等毒素、化学药物或放射性核素偶联,制成生物导向药物,用以杀伤肿瘤细胞。许多植物毒素均有α链和β链分子,α链能抑制蛋白质生物合成,β链可与细胞的受体结合。单克隆抗体与完整毒素或其亚单位的偶联物称之为免疫毒素,已用于临床试治肿瘤。详见第四十一章免疫毒素。
3.其他疾病治疗一些细菌和病毒性疾病,如破伤风、狂犬病和耐抗生素的绿脓杆菌感染等,可用单克隆抗体作免疫治疗。国外已用HBsAg单克隆抗体中和人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藉以切断母婴传播或保护易感人群。
目前,用单克隆抗体治疗所取得的效果,足以鼓励人们作进一步的努力,但总的来说,这一类工作尚处于早期萌芽阶段,不能期望立即取得显著效果。因为单克隆抗体虽有专一的特异性,但第一代鼠源单抗具有异源性,用于治疗会产生人抗鼠抗体应答,且缩短了单抗的半衰期,降低了药效,而且应用次数越多,药效越小。ELISA试剂大剂量应用时,鼠源性的异源蛋白会引起机体的异种蛋白反应,极大地影响鼠单抗的应用。所以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简单的遗传基因操作,产生了嵌合的Ig,即嵌合抗体,鼠Ig的稳定区被人的稳定区所取代,产生了没有免疫原性而更稳定的单抗用于临床治疗。在80年代中后期,又产生了人源化单抗,对鼠源单抗进一步改造,只有互补性决定区(CDR)是鼠源成分,其余均为人的序列,如重构抗体和重组单链抗体。但以上的所谓“人源化”只是程度上的区别,但仍有鼠源成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