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移动站

大脑比你先知道你在害怕什么!文献解读:无意识恐惧泛化的神经机制研究

来宝网 2025/3/23点击57次

大脑比你先知道你在害怕什么!文献解读:无意识恐惧泛化的神经机制研究


大脑比你先知道你在害怕什么!

文献解读:无意识恐惧泛化的神经机制研究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明明没有发生什么特别可怕的事,但心跳突然加快,手心冒汗,甚至感到莫名的焦虑和害怕?

你可能已经陷入与焦虑有关的“无意识恐惧泛化”的状态。泛化,或者说generalization,通常是指将学习或反应从特定情景扩展到其他类似情境的过程。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及,巴普洛夫的狗实验,狗对特定铃声产生唾液分泌后,可能对类似的声音也会产生反应。然而这种泛化过程却不一定只能在在个体有意识或者说主动的条件下才发生。

最近,一项发表在《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期刊,题为:“Exploring the ‘black box’ of anxiety: An ERP study of non-consciously triggered fear generaliz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大脑如何在无意识状态下“偷偷”泛化恐惧。该研究利用后向掩蔽范式(backward masking paradigm) 结合脑电事件相关电位(ERP),系统探讨了无意识状态下恐惧泛化的神经机制,发现即使个体未意识到刺激(如“草绳”),大脑仍然会对潜在威胁做出反应,并表现出过度的恐惧泛化倾向。这一发现为焦虑症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并可能为临床干预提供新的方向。

*注:后向掩蔽范式,是一种心理学实验方法,即目标刺激(如图像或文字)短暂呈现后,立即出现掩蔽刺激(如杂乱图形),来干扰或阻止大脑对目标刺激的感知处理,常用于研究视觉处理的时间特性。


图1 文章封面



研究背景


如果你曾在小时候被狗吓到过,之后你可能会害怕看到狗。但随着时间推移,你甚至可能会对狗叫声、狗的影子,甚至狗链子都产生害怕情绪,哪怕你并没有真正看到狗。

这就是恐惧泛化:大脑会把某种可怕经历扩展到其他相似的事物上,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越来越多的东西感到恐惧。

但问题是——即使你没有在意识层面觉知到这些跟“狗”相关的信息,或者说刺激,大脑仍然可能会对它们“偷偷”做出反应吗?

该研究旨在探索这一黑匣子:当危险线索无法被意识感知时,是否仍会触发恐惧反应的泛化?如果会,其背后的神经认知机制如何。



研究方法


该研究招募了24名健康成年人,采用恐惧条件化范式(见图2 A)通过电击(US) 使被试学会将危险刺激(CS+,如“轮船”)与电击关联,而安全刺激(CS-,如“毛衣”)不伴随电击。随后,在泛化测试阶段,呈现与CS+相关的泛化刺激(GS,如“灯塔”),包括与危险刺激相关的主题或分类相关词,以测量恐惧是否泛化。实验包含有意识(刺激仅呈现17ms,间隔100ms掩蔽,可清晰辨认)和无意识(刺激仅呈现17ms,立刻掩蔽,无法辨认)两种条件。行为数据通过电击预期评分(US expectancy)评估,神经数据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记录关键成分(N1、N2、P2、P300、LPP),用来分析无意识与有意识状态下的恐惧泛化加工差异。

图2 实验刺激及流程



行为结果


为了比较在有意识和无意识条件下被试是否能够明显区分危险刺激(+)和安全刺激(-),研究者分析了被试对电击的预估评分(US-expectancy)。图3显示了在意识条件下(蓝色),受试者能够明显区分危险刺激和安全刺激,恐惧泛化效应有限。而在无意识条件下(橘色),被试对所有刺激的电击预估评分都较高,个体更倾向于泛化恐惧,并且难以区分威胁与安全线索。

图3 行为结果



ERP 结果


研究者想要知道在泛化阶段,恐惧泛化刺激和安全刺激的加工差异发生在认知处理的哪个过程,分析了脑电数据的关键事件相关电位成分N1、N2、P2、P300、LPP。最终发现,在无意识条件下,恐惧泛化刺激诱发的N1幅度显著高于安全泛化刺激,说明即使个体未察觉刺激,大脑仍在早期感知阶段自动提高警觉(图4)。同样,无意识条件下的泛化刺激在N2也诱发更高振幅,表明无意识恐惧泛化在选择性注意阶段已经开始(图5)。P2仅在有意识条件下出现显著差异(恐惧>安全),说明后续恐惧泛化认知加工依赖意识参与(图6)。后期P300和LPP阶段,恐惧与安全刺激的差异只在恐惧习得阶段出现(可阅读原文)。

图4 N1成分

图5 N2成分

图6 P2成分



启发


该研究表明,恐惧学习和泛化不完全依赖显性认知过程,无意识条件反射也可支持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这一发现或许提示,焦虑可能源于大脑无意识水平的恐惧泛化,为焦虑障碍的发生提供了新的解释维度。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无意识恐惧泛化可能是引发自动化、不受控恐惧的一个机制。焦虑患者可能在无意识水平上已对某些情境产生泛化恐惧,因此,仅靠显性认知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 CBT)可能不足。



写在最后


焦虑就像一座“冰山”,你能看到的恐惧只是表面,而更大的一部分隐藏在无意识的深海之下。

如果你也常常莫名焦虑,或许问题并不在于你“想太多”,而是你的大脑“感觉太多”!


原文链接

Mei, Y., Becker, B., Leppänen, P. H. T., & Lei, Y. (2024). Exploring the ‘black box’ of anxiety: An ERP study of non-consciously triggered fear generalizatio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178, 104552.

https://doi.org/10.1016/j.brat.2024.104552

作者简介

梅颖,四川师范大学和于伟斯屈莱联合培养心理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主要是运用核磁、脑电及生理多导技术结合恐惧条件化模型,探究正常人群焦虑发生、发展以及干预的神经机制 。

作者其他相关研究

梅颖,刘郡彤,刘红红,傅洋,罗熙,雷怡#.(2023). 自悯写作对恐惧消退的促进作用. 心理学报, 55(7), 1-13.

Lei, Y., Mei, Y., Dai, Y., & Peng, W#. (2020). Taxonomic relations evoke more fear than thematic relations after fear conditioning: An EEG study. Neurobiology of Learning and Memory, 167, 107099.

Mei, Y., Tan, L., Yang, W., Luo, J., Xu, L#., Lei, Y#., & Li, H. (2023). Risk perception and gratitude mediate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VID-19 management satisfaction and public anxiety.  Scientific Reports,  13(1), 3335.

关于维拓启创

维拓启创(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专注于脑科学、康复工程、人因工程、心理学、体育科学等领域的科研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与国内外多所大学、研究机构、企业长期保持合作关系,致力于将优质的产品、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带给各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为用户提供有竞争力的方案和服务,协助用户的科研工作,持续提升使用体验。

相关产品

Advictor

了解更多产品详情,投稿发布

与合作,欢迎扫码咨询。


推荐仪器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