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 2011/11/23点击1579次
一、概况
地处福建龙厦铁路LX-III标项目的上东山隧道建设工程,其隧道总长度约5千米,中途经过约1千米放射性矿石区(附其他相关工程建设资料)。该隧道工程辐射影响主要来自铀镭矿山地质所产生的氡及其子体、γ辐射,以及隧道涌水放射性,施工过程中的放射性污染物的释放。辐射监测的结果与质量直接关系到隧道工程辐射防护的代价;污染物的释放景象与源项;施工过程中的通风与排水设计、对地下水的影响、工作人员受照射与防护措施,施工中废物排放与处理。
根据工程设计报告对隧道区域辐射状况的描叙,通过对上东山隧道部分区域(DK14+200~DK14+800,DK16+900~DK17+400)的测量,隧道轴线上未见放射性异常,虽然地表因覆盖层因素辐射剂量率稳定且偏高特征不明显(γ辐射剂量率在28-240nGy/h间),但隧道围岩辐射剂量率均较高(基岩出露部位γ辐射剂量率在267-390nGy/h 间),尽管其对过往旅客影响小(由于隧道短,火车速度快,停留时间短,旅客接受的附加剂量小),但对施工工人有明显影响,同时附近见有放射性异常,值得重视的是在DK14+630东侧400米处山区公路上见有放射性异常,在相隔不到十米的范围内有两处异常,异常范围约0.7m2 ,最高强度分别达到6318 nGy/h与6267 nGy/h,因此需注意构造矿化及隧道渣石可能对环境的影响。从工程设计报告描叙看,该隧道辐射剂量率可能会较高,在施工过程中须重点注意可能出现的构造与矿化蚀变,本区的矿化以红化、硅化为主,当予重点关注,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隧道中出现的放射性异常,要做专项测量与评价工作。对放射性偏高于异常段的现场施工管理工作,在施工中可能会出现以上数据较高水平的辐射区域,其辐射照射对施工人员可能有明显影响,同时也可能出现放射性异常,因此需加强环境放射性跟踪监测。
受中铁二局龙厦LX-III标工程指挥部第二项目经理部的委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简称中辐院)组织技术人员于 2009年1月9日就上东山隧道所有区域氡监测与r辐射巡测,其测量方法、测量数据、测量结果分析以及与2008年8月8日检测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评价结论,具体内容见下面的描叙。
二、辐射监测依据
1.国家环境保护法(1989)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
3.GB-14582-19993《环境空气中氡及其子体测量方法》(中辐院起草)
4.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5.GB/T14583-93《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
6.GB16356-1996《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
7.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替代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与GB4792-1984)
8.《放射性防护和环境保护规程》
三、辐射监测方法
环境氡与地质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实施氡的监测,查清氡的来源,对氡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消除氡的危害。该隧道工程的途经花岗岩地区区地质产生的氡及其子体与γ辐射是辐射的主要来源,还存在地下水涌出释放部分氡到空气中;其他隧道工程部分主要是土壤氡析出、地下水的涌出大量释放氡、铀镭矿区地质产生的氡的扩散与运移,影响空气中的氡水平。因此,该工程的建设主要是空气中氡的监测,隧道内的γ辐射监测;在以后的施工环境辐射监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监测内容与类别,根据辐射防护三原则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1.布点原则
根据辐射监测与辐射防护等相关国家标准要求,针对现场环境条件与工程技术内容,为全面准确地反映该隧道工程的环境放射性水平进行设计监测布点数量、测量种类与测量频率,在采样期间对采样环境的条件尽量保持原有的状态。
2.现场布点、采样和测量
由于氡受季节、气候的影响大,温度、湿度都带来显著影响,为了获得全面和有代表性的数据,氡监测点在隧道内每500米范围,测量时间间隔为30分钟;γ辐射监测点在隧道内均匀布置,测量时间间隔为10s,具体监测数据见环境辐射监测报告附表。
3.本次所采用的辐射测量方法和仪器
测量内容 |
测量方法 |
仪器与主要设备 |
空气氡浓度(Bq/m3) |
静电收集法、连续测量 |
KDY-III氡连续监测仪 |
γ剂量率(μSv/h) |
闪烁体 |
FD-3013H 智能化χγ辐射仪 RDS08r辐射剂量率仪 |
注:γ辐射剂量率单位μSv/h和nGy/h是不同的表述,1μSv/h=1.14*103nGy/h。
四、监测结果分析
1) 2009年1月9日的监测结果
隧道内氡气浓度多相多位置测量平均值为69.5Bq/m3,比我国GB16356-1996《地下工程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要求的400 Bq/m3还低许多,在环境辐射水平范围内;γ辐射剂量率最大值在0.43μSv/h,其测量平均值为0.29μSv/h、也低于放射工作场所划分区域标准(按照年有限剂量限值与年工作时间计算出为2.5μSv/h),整个施工区的环境辐射水平正常,满足建设工程中施工辐射安全要求,不会对施工人员的健康造成危害与影响。但是个别高外照射值区域必须引起特别注意个体防护与增加通风,减少内照射剂量的产生来源,同时加强辐射监测与管理的力度,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根据我国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对工作人员年剂量当量限值,采用了ICRP推荐规定的限值,为防止随机效应,规定放射性工作人员受到全身均匀照射时的年剂量当量不应超过50mSv,公众中个人受照射的年剂量当量应低于5mSv。当长期持续受放射性照射时,公众中个人在一生中每年全身受照射的年剂量当量限值不应高于1mSv(0.1rem)。我们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就工人的个人剂量限制是强制性的,必须严格遵守。即使个人所受剂量没有超过规定的相应的剂量当量限值,仍然必须按照最优化原则考虑是否要进一步降低剂量。
2)连续监测结果分析与结论及建议措施
根据2008年8月与2009年1月对LX-III标项目的上东山隧道进行环境辐射检测(其时该隧道已基本开挖完成),开挖基本完成后,隧道内氡浓度最大值为79.5 Bq/m3,γ辐射辐射剂量率最大值为0.43μSv/h,测量平均值约为0.29 Sv/h,而隧道外50米处的γ辐射辐射剂量率为0.22μSv/h。从目前的测量数据来看,该隧道内绝大部分辐射剂量率数据略大于环境辐射水平,但不会对施工人员、周围环境及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隧道中岩石区相对高些,施工人员注意适当防护,佩带口罩减少内照射与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此外,隧道中注意保持通风,使工作人员与管理人员减少内照射。
附表1
辐射监测数据表
工程名称: LX-III标上东山隧道 监测单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掌子面里程: 日期:2009 年 1月 9日
测量点位置 |
上东山隧道中洞东口(以下以离进入口处的距离为测量点位置) |
备注 |
||||
测量内容 |
测量数据 |
|
||||
1.环境气象 |
温度: 23 ℃ 相对湿度: 81% |
|
||||
2.环境氡浓度 |
61.3Bq/m3 |
测量时间:30min |
||||
3.隧道内 γ辐射剂量率 单位:μSv/h |
200米 |
100米 |
50米 |
10米 |
中洞东外 |
测量时间间隔:10s |
0.26 |
0.26 |
0.24 |
0.21 |
0.22 |
||
0.25 |
0.31 |
0.27 |
0.22 |
0.20 |
||
0.27 |
0.31 |
0.24 |
0.23 |
0.22 |
||
0.26 |
0.29 |
0.23 |
0.24 |
0.21 |
||
0.27 |
0.31 |
0.22 |
0.23 |
0.21 |
||
0.28 |
0.30 |
0.26 |
0.26 |
0.22 |
||
0.24 |
0.29 |
0.25 |
0.25 |
0.23 |
||
0.26 |
0.28 |
0.24 |
0.25 |
0.23 |
||
0.30 |
0.27 |
0.26 |
0.20 |
0.24 |
||
0.31 |
0.27 |
0.20 |
0.25 |
0.22 |
||
外部环境值 |
0. 21 μSv/h |
环境本底 |
0.16μSv/h
|
|||
测量结果 分析 |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隧道内氡气浓度在环境水平范围内,γ辐射略大于外环境值与环境本底值,但远远低于放射工作场所的划分标准要求(年剂量平均值等价值2.5μSv/h,按每年2000工作时计算),也满足公众辐射剂量最低受照控制水平,隧道内环境辐射水平正常,完全满足辐射安全基本要求。 |
|||||
参考标准 |
1.国家环境保护法(1989) 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1986) 3.GB-14582-19993《环境空气中氡及其子体测量方法》 4.HJ/T61-200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5.GB/T14583-93《环境地表γ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 6.GB16356-1996《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 7.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替代GB8703-88辐射防护规定与GB4792-1984。 |
|||||
监测报告人 (签名) |
张文涛 |
附表2
辐射监测数据表
工程名称: LX-III标上东山隧道 监测单位: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掌子面里程: 日期:2009 年 1月 9日
测量点位置 |
上东山隧道中洞西口(以下以离进入口处的距离为测量点位置) |
备注 |
||||
测量内容 |
测量数据 |
|
||||
1.环境气象 |
温度: 22..5 ℃ 相对湿度: 81% |
|
||||
2.环境氡浓度 |
79.5Bq/m3 |
测量时间:30min |
||||
3.隧道内 γ辐射剂量率 单位:μSv/h |
600米 |
400米 |
200米 |
50米 |
中洞西外 |
测量时间间隔:10s |
0.29 |
0.27 |
0.27 |
0.26 |
0.27 |
||
0.30 |
0.28 |
0.28 |
0.27 |
0.26 |
||
0.26 |
0.29 |
0.29 |
0.27 |
0.29 |
||
0.31 |
0.27 |
0.27 |
0.24 |
推荐仪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