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宝网 2013/1/9点击1537次
中国环境报记者 曹俊
全国“两会”前夕,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将PM2.5纳入了常规监测范围。国务院总
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
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从现在
到2015年底,不到4年时间,这一目标怎么实现?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
“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的空气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管理要求,目标实现需要分期来实施。”
吴晓青说,“分期不是等待,要及早谋划,环保部门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PM2.5监测面临哪些挑战?
要做好准备工作,就需要有的放矢。那么,随着新标准的实施,在加快推进PM2.5监测过程中,我们
面临哪些挑战?
吴晓青说:“首先,环境监测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现阶段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具备
了对煤烟型污染的监测能力,即原来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这3项指标。新标准又规定在
全国开展PM2.5等新增指标的监测,客观地说,地方空气质量监测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新标准的要
求。”
“其次,新标准实施后,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将明显下降。新标准的严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原有污染物指标标准收严,如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限值收严;二是新增了PM2.5、臭氧和一
氧化碳等监测指标。依据新标准初步估算,我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达标率将大幅度下降。”吴晓青
表示。
吴晓青补充说,空气质量改善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PM2.5和臭氧已成为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
重要因素,但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限制,治理达标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因此,
空气质量不达标的状况会在一定时期内继续存在。
PM2.5监测需做哪些准备?
对此,我们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吴晓青说:“关键是做好基础工作。按照新标准的要求,调整和
优化环境空气监测点位,合理布局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做好新增指标的相关技术规范、设备选型、
人员培训等技术储备工作;研究建立我国环境监测仪器认证制度,确保监测数据客观公正。”
“PM2.5监测设备选型工作很重要。”吴晓青说,“早在2006年,环境保护部首先在珠江三角洲城
市开展了PM2.5和臭氧的试点监测,随后又陆续在26个城市开展试点监测,为实施新标准监测奠定了基
础。在试点监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型号的监测设备在监测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正抓
紧组织对PM2.5监测设备进行比对实验,以指导全国做好监测设备选型工作。”
“还需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尽快形成工作能力。”吴晓青说,“新标准发布后,环
境保护部已经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强化对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的培训工作,确保测得出、测得准、
说得清。”
吴晓青还补充说,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评价和发布体系等,也是一项重要工作。
以信息发布机制来说,要确保主动、及时、准确、公开地发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数据,满足公众环境
知情权,更好地指引公众健康出行。
来源:中国环境报 |